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以色列軍方證實,當地時間7日零時前后,以軍對也門胡塞武裝控制的荷臺達省發動多輪空襲,目標包括荷臺達港、伊薩角港等關鍵設施。此次行動被視為對胡塞武裝近期襲擊以色列本土的強力回應。
遭襲擊后的建筑(資料圖)
先說這次空襲的兵力部署。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透露,數十架戰機參與行動,分三個方向展開攻擊。第一路由F-35I隱身戰機組成,從紅海北部空域切入,負責穿透胡塞武裝的防空網,對雷達站和指揮中心實施“斬首”打擊。第二路F-15I重型戰機攜帶精確制導炸彈,主攻港口的石油儲罐和發電站等能源設施。第三路F-16I戰機則負責外圍警戒,攔截可能升空的胡塞武裝戰機。
從戰術層面看,以色列這次行動展現了三個特點。一是從以色列本土到荷臺達港單程約2000公里,戰機需兩次空中加油才能完成任務。二是情報機構提前鎖定目標,海軍提供海上監視支持,形成“發現-定位-打擊”的閉環。三是空襲選在凌晨進行,利用夜色掩護突襲,同時通過社交媒體實時發布打擊畫面,意圖瓦解胡塞武裝的抵抗意志。
再來說說港口設施的重要性。荷臺達港是也門最大的港口,承擔著全國80%的糧食和醫療物資運輸。伊薩角港則儲存著大量石油和天然氣,是胡塞武裝獲取外部能源的主要通道。以色列選擇這些目標,主要有三個考量。
胡塞武裝長期通過荷臺達港接收伊朗的武器和彈藥,此次空襲直接摧毀了港口的裝卸設備和倉庫,大幅削弱其后勤能力。也門本就面臨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港口癱瘓將導致2200萬依賴國際援助的平民陷入更嚴峻的饑荒。以色列試圖通過“以戰促談”,迫使胡塞武裝停止襲擊以色列商船。紅海是國際航運的重要通道,控制荷臺達港可增強以色列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同時牽制伊朗的“抵抗軸心”戰略。
武器(資料圖)
面對以色列的空襲,胡塞武裝迅速作出反應。其發言人葉海亞·薩雷亞稱,胡塞空軍部隊已升空應對,并誓言將對以色列發動“更猛烈的報復”。不過,胡塞武裝的反擊面臨多重困難。
胡塞武裝的防空系統主要由老舊的俄制導彈和高射炮組成,難以對抗以色列的隱身戰機和精確制導武器。光明網分析指出,以色列可能使用“杰達姆”衛星制導炸彈實施“半直接攻擊”,在防區外安全距離投放彈藥。
以色列通過衛星和無人機對胡塞武裝的活動進行全天候監視,而胡塞武裝缺乏有效的偵察手段,難以掌握以軍的實時動態。例如,被以色列空襲的“銀河領袖”號貨輪,胡塞武裝將其用作海上指揮平臺,但早被以軍情報部門鎖定。
盡管伊朗口頭支持胡塞武裝,但受限于與以色列的停火協議,伊朗未直接介入此次沖突。胡塞武裝只能依靠自身有限的資源進行反擊,難以形成持續的作戰能力。
國際社會對此次空襲的反應呈現明顯分歧。美國白宮發表聲明,支持以色列的“自衛權”,稱胡塞武裝的襲擊“威脅國際航運安全”。而阿拉伯國家聯盟則呼吁雙方保持克制,強調應通過政治途徑解決爭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對空襲表示“嚴重關切”,敦促以色列避免傷及平民,并要求國際社會加大對也門的人道主義援助。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呼吁有關各方保持冷靜,通過對話化解分歧,共同維護紅海地區的和平穩定。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空襲加劇了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以色列的行動可能引發胡塞武裝更頻繁的報復,而美國的支持態度可能進一步激化地區矛盾。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沖突升級,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緊迫挑戰。
民眾(資料圖)
盡管以色列在軍事上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其行動也蘊含著多重戰略風險。胡塞武裝與伊朗、黎巴嫩真主黨等組織同屬“抵抗軸心”,以色列的空襲可能促使這些勢力加強合作,形成更緊密的反以陣線。
也門已經是全球最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地區之一,港口設施的損毀將導致更多平民面臨饑餓和疾病的威脅。國際社會可能加大對以色列的輿論壓力,甚至實施經濟制裁。
以色列國內對長期軍事行動的支持度正在下降,持續的空襲可能導致經濟受損,引發民眾不滿。例如,埃拉特港在2023年巴以沖突期間因襲擊導致汽車進口量驟降為零,凸顯了軍事行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以色列此次凌晨空襲,既是對胡塞武裝的軍事威懾,也是其地區戰略的重要一環。然而,單純依靠軍事手段難以解決復雜的地緣政治矛盾。國際社會應加大斡旋力度,推動各方回到談判桌前,尋求持久和平的解決方案。否則,中東地區的戰火可能愈演愈烈,給地區和全球安全帶來更大威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