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把蠶寶寶喂得肥肥白白?”“它們又是怎么吐絲的?”在化州市合江鎮同志堡小學的蠶桑科普課上,孩子們圍著蠶寶寶嘰嘰喳喳。今年,該校成為全鎮首個“蠶桑育人”試點,教室外開辟了實踐田,學生親手種桑養蠶。“既傳承技藝,又培養科學思維。”黃校長說。此外,該村的蠶桑種養示范基地還將部分收益用于獎教獎學,每年發放的助學金超過1萬元。
據了解,合江鎮養蠶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60年代,但傳統分散養殖曾面臨技術落后、效益低下等難題。近年來,借助“百千萬工程”政策東風,合江鎮黨委、政府積極探索蠶桑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而同志堡小學的“蠶桑育人”試點便是其中的一項創新舉措,目的是輻射帶動周邊村莊,逐步形成集蠶桑種養、科普教育、精深加工、鄉村旅游于一體的多元化業態,讓小小蠶桑成為富民強鎮的“金鑰匙”。
如今,合江鎮桑樹種植面積達1.3萬畝,2024年鮮繭產量突破3500噸,蠶桑綜合產值達2.1億元,帶動就業近萬人。
黨建引領:
從“小農戶”到“大集群”
“桑苗由基地墊資提供,收益15%返還集體,群眾零風險增收!”同志堡村黨總支部書記劉付榮軍指著黨群服務中心的“桑蠶共富賬本”介紹。2023年,該村在珠海高新區幫扶下投入70萬元建成自動化生產線,蠶繭產量提升30%,每張蠶種產值達3000元。今年,村黨總支部再推新舉措:第一、二黨支部96名黨員分片包干,既在村委會建起技術指導站,又在自動化蠶室開辟“責任崗”,帶動30多戶村民加入種桑養蠶大軍。
“以前蠶砂堆積發臭,現在成了搶手貨。”在陳塘尾村的魚塘邊,養殖戶黃大嬸抓起把蠶砂撒入水中,肥碩的鳙魚立即翻騰爭食。在村黨總支部的牽頭下,該村創新“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砂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態循環模式,構建起年畝產值超5000元的立體農業體系。“蠶砂做飼料,魚塘省了成本,桑樹也更壯實,一畝綜合收益多出2000元!”黃大嬸指著塘基的桑樹介紹道。
科技賦能:
從“傳統養”到“智慧養”
“桑葉長勢好,但蟲害總讓人頭疼!”在禾堂嶺村委會獅墩村的桑園里,村民黃大爺向科技特派員團隊訴苦。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教授岳茂峰蹲下身,仔細查看葉片后支招:“用蠋蝽、赤眼蜂等天敵昆蟲替代農藥,既能控蟲又能保護土壤。”一旁的茂名市蠶業技術推廣中心專家仰勇補充道:“選育抗病蠶種、延長蠶期至每年8批次,每張蠶利潤還能再漲20%!”
“過去‘看天吃飯’,現在‘靠科技增收’!”唐大叔感嘆。得益于珠海高新區幫扶工作隊搭建的“科技特派員+企業+農戶”平臺,合江鎮將數字技術融入桑蠶養殖,無人機噴灑、自動化投喂、遠程監控等現代科技手段紛紛上陣,加之高校的技術“加盟”,大埇村短視頻孵化基地的建設,本土“網紅”助力“云端”賣繭,蠶農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紅利。
據測算,通過技術幫扶,全鎮蠶繭優質率從65%躍升至90%,每噸生絲價格達到44.5萬元。“明年產業園投產后,產值預計再翻一番!”珠海幫扶工作隊隊長譚超常信心滿滿。
鏈條延伸:
從“一粒繭”到“一條鏈”
在博富匯絲綢產業園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2024年2月,順德-化州對口幫扶首個工業園項目——合江絲綢產業園正式落地。這個占地142.5畝、投資4.2億元的項目,將建設繅絲、紡織中心和蠶桑產業服務區,預計年產值達5億元,帶動就業超400人。產業園負責人透露,項目不僅延伸了蠶絲加工鏈條,還計劃聯動研學文旅、生態養殖等產業,打造“桑田—工廠—餐桌”的全產業鏈。
在九仕坡繭絲有限公司的車間內,繅絲機飛速運轉,工人們正將雪白的蠶絲纏繞成束。公司總經理唐統平介紹:“2024年我們銷售白廠絲約68噸,產值超3500萬元。”如今,該公司將目光投向桑葉深加工——桑葉茶。桑葉富含氨基酸,制成茶后每斤售價相比鮮葉將大幅提升。
合江鎮黨委、政府正積極構建‘蠶桑+’多元化發展模式,未來將依托對口幫扶機制,深化與珠海、順德在技術、市場等領域的合作,形成“支部牽頭+企業研發+農戶參與+電商拓市”的閉環,拓展蠶桑產業的多元化價值,力爭村集體收入再翻一番,農民人均收入再增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