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巴彥淖爾7月21日電 題:破“堿”生金 烏梁素海岸邊的生態蝶變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烏拉特前旗西山咀農場的炎炎夏日,曾經“白花花”的鹽堿灘上正升騰起新的生機——60余個智慧大棚破土動工,挖掘機轟鳴與工程車穿梭交織,這片因烏梁素海湖水洇滲導致5.8萬余畝土地鹽堿化的不毛之地,正通過科技賦能與生態理念,蛻變為集經濟效益與生態價值于一體的聚寶盆。
圖為航拍烏梁素海。 王鐵 攝
從閑置荒地到立體農場
黃河“幾字彎”頂部的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紅柳湖”,位于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它是黃河改道和河套水利開發形成的河跡湖,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譽,并與岱海、呼倫湖共同構成了內蒙古三大淡水湖。
西山咀農場地處烏梁素海西岸,長期受湖水洇滲影響,5.8萬余畝土地中,近半數是重度鹽堿地,“種啥啥不成”成了當地農業發展的死結。“不是沒試過改良,但投入大、見效慢,很多土地常年閑置。”農場黨委書記李蒙山坦言,如何讓鹽堿灘“活”起來,曾是困擾干群多年的難題。
“我們對有改造潛力的土地搞高標準農田,對難以改良的重度鹽堿地則另辟蹊徑。”李蒙山說,2024年,農場先建成兩處黃芪羊養殖園區,盤活5.9萬平方米鹽堿地,今年又啟動“魚菜共生+農光互補”項目,首期開發53.47萬平方米鹽堿灘,讓白色荒灘有了綠色希望。
“以前這片地,草都長不活,誰能想到現在要養魚、種菜呢?”站在智慧大棚建設現場,村民劉玉才望著忙碌的施工隊,難掩興奮。
“這不是簡單的在鹽堿地上種地,而是用科技重構生態循環。”中航(內蒙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雷先紅蹲在施工現場,指著圖紙解釋,每個大棚將實現“一水雙收”:北側養鱸魚,魚的排泄物通過專利技術轉化為蔬菜所需的硝酸鹽;南側立體種植蒜黃和葉菜,蔬菜根系像天然過濾器,凈化后的水回流魚池,“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全程零排放。”
更巧妙的是大棚頂部的光伏板——既能滿足大棚用電,余電還能并入電網。“一地三收”的模式,讓鹽堿地從生態負擔變成了“生態銀行”。
圖為工程車正在“白花花”的鹽堿灘上作業。丁鼎 攝
從低效種養到三倍收益
“立體種植比傳統大棚產量高8到10倍,養魚也一樣,單棚年產4萬斤鱸魚。”雷先紅算的這筆賬,讓村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在項目規劃里,每個智慧大棚都是一個微型生態系統:北側魚池里,鱸魚在循環水中健康生長;南側兩層立體架上,蒜黃青翠、葉菜鮮嫩,全程不施化肥農藥,符合綠色農產品標準。“現在消費者認綠色食品,我們的菜和魚不愁賣。”雷先紅說。
更讓當地百姓期待的是就業機會。“項目從建設到運營,能提供380個崗位,周邊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劉玉才已經打聽好了,“聽說大棚里的管護、采摘都要人,我打算報名,不用外出打工,還能照顧家。”
與此同時,項目同步規劃的農業旅游體驗區,讓游客親眼見識“魚菜共生”的奧秘,以此帶動周邊餐飲、民宿發展。“以后游客來了,既能摘新鮮菜、釣生態魚,又能住農家院,三產融合起來,大家的收入渠道就更多了。”李蒙山說。
圖為候鳥愜意地享受烏梁素海“生態之居”。王鐵 攝
從治理難題到示范樣本
在西山咀農場的規劃圖上,這片鹽堿灘的未來不止于“產多少魚、收多少菜”。“我們想探索一條可復制的鹽堿地治理路。”李蒙山說,黃河流域有不少鹽堿地,要是我們的模式能成,就能給其他地方提供經驗。
“企業有收益,才會持續投入技術升級;農場有稅收,能反哺基礎設施;村民有收入,才會主動參與生態保護。”雷先紅解釋,這種生態賦能產業、產業反哺生態的閉環,正是項目的核心價值。
如今,首期60多個大棚已初具雛形,不久后,這里將成為集養殖、種植、發電、旅游于一體的智慧農業集群。
“你看這循環水系統,就像‘水循環立交橋’,既解決了鹽堿地不能灌溉的問題,又實現了水資源高效利用。”雷先紅說,項目投產后,每年可節約大量淡水,減少養殖廢水排放,為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也貢獻一份力。(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