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正是巫山脆李的采摘旺季。在巫山縣曲尺鄉柑園村果農彭斌的果園里,一箱箱帶著晨露的脆李正被搬下山,發往全國各地。彭斌常說,這幾年果園里的脆李長得好,是因為脆李產業有一層看不見的“隱形護盾”,從脆李開花到采收,每個關鍵節點都有“隱形護盾”幫忙。
正在采摘脆李的果農彭斌。
守護脆李的“隱形護盾”,到底是什么?
巫山脆李多生長在海拔300到1200米的山地,山地立體氣候明顯,倒春寒、連陰雨這些天氣很容易影響果實品質。彭斌回憶起以前種脆李的日子,“那些年都是全憑老經驗和運氣,如果遇上天氣突變,損失常常不小。還記得有一年花期趕上一直下雨,授粉受了影響,結果收成差了一大截。”
現在不一樣了。據上游新聞記者從相關單位獲悉,巫山縣氣象局專門組建了“脆李氣象服務專班”,并在產區布了157個自動氣象站。彭斌所在的核心產區還有微型農業氣象觀測站、土壤水分站等,它們24小時不停歇,實時采集溫度、濕度、降水等數據,并匯總到巫山脆李氣象服務中心。
位于曲尺鄉的微型農業氣象觀測站。
這些數據成了精準服務的基石。花期前,氣象部門分析歷史數據和當前趨勢,預判可能出現連陰雨,就建議果農搭建避雨棚、噴施藥劑。“氣象部門給我的建議我照著做了,今年的授粉沒受影響,坐果率比往年還高,跟著做,自己心里有底。”
強對流天氣要來時,預警信息會準時發到彭斌的手機上,讓他能趕緊做好防護,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今年6月,氣象局利用脆李雨害風險評估模型,預測到當月25日至29日東部鄉鎮有高度雨害風險,及時提醒果農采取避雨、排水措施。收到消息后,彭斌第一時間組織工人搭起避雨棚、疏通排水溝,把果園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智慧氣象為農服務系統。
巫山縣氣象局還聯合重慶市氣象科學研究所,基于智慧氣象為農服務系統和氣候監測分析平臺,制作精細化的脆李氣象服務保障專報。專報里不僅有天氣對脆李長勢的影響,還有未來十天的天氣趨勢和各生長階段的農事建議。這些專報通過微信群、農業天氣通APP等渠道直達彭斌手里,成了他離不開的“種植寶典”,“以前靠經驗猜天氣,心里總打鼓,現在有了專報,啥時候該施肥、啥時候要防害,清清楚楚,踏實多了。”
氣象部門的服務貫穿了脆李生長的全過程。花期時,專家根據氣象條件給出調控建議;果實膨大期,專家又會分析光照、溫度數據,進行科學施肥和灌溉指導。這些信息通過微信、短信及時推送,服務直接送到了田間地頭。
更讓彭斌高興的是,氣象部門還給巫山脆李做了“氣候認證”。依托長期氣象數據和氣候品質評估模型,對脆李生長全程的光、溫、水等條件量化分析后,給出了“特優”等級的認證。就憑著這個認證,彭斌的脆李在市場上特別搶手,售價比普通脆李高15%左右。“以前賣李子,得跟收購商反復說咱的果子甜,現在亮出‘特優’證書,不用多費口舌,訂單自己就來了。”彭斌笑著說。
今年,巫山脆李種植面積已達30萬畝,產量預計超14萬噸。在氣象科技這個“隱形盾牌”的護航下,彭斌和鄉親們的“致富果”長得更穩、品質更優,成了名副其實的“金果子”。
上游新聞記者 何艷 實習生 趙尹銘 采訪對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