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連城
“花椒加一物能治百病”“喝醋軟化血管”“拍打肘窩能治療血栓”,如今,打開社交媒體,一些醫生主播面對鏡頭侃侃而談,輸出各種真假難辨的醫療“知識”,誤導大眾、制造焦慮、收割流量。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越來越多的醫生通過直播和短視頻來傳播健康科普知識,但有的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作牟利工具,濫用專業權威為自己背書,假借科普名義違規導醫導診,線上問診、線下引流,直播帶貨甚至高價開藥;還有的通過夸大治療效果、虛構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誤導公眾、斂財牟利。由此可見,加大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的整治力度,刻不容緩。
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勃興,醫療短視頻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取健康知識的重要渠道。不少醫生選擇開通自媒體賬號,在線分享醫學知識,提升公眾健康素養。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醫療博主為了利益逐漸跑偏,假借科普之名,行帶貨之實,滋生出不少亂象。
整體來看,亂象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不懂裝懂。炮制這類健康謠言的主體,要么根本不具備醫療從業資格,在鏡頭面前穿一穿白大褂,讀一讀東拼西湊的偽科普腳本,本質上是打著養生的旗號擦醫療的邊;要么是跨界科普,比如呼吸科醫生大談眼科疾病,皮膚科大夫宣稱“看手知癌”,他們雖然擁有正規資質,卻跨領域炮制各種“震驚體”小作文。
另一類是懂裝不懂。這類主播既有正規的醫療資質,也沒有跨界科普,但選擇與不良MCN機構合作,或是放大個別治療方案的風險、或是鼓吹某種治療手段萬無一失,這種利用知識壁壘誤導大眾的做法,更加隱蔽和危險。
亂象背后,潛藏著一條由流量和資本交織而成的利益鏈。部分MCN機構通過包裝醫生、打造人設,以專業壁壘和宣傳話術制造信息不對稱,再利用算法推薦機制,將編排好的內容精準推送給大眾,進而實現直播帶貨、線下引流等商業目的。
整治健康科普的“流量病”,需要多方共同發力。要筑牢制度防線,規范醫務人員網絡科普行為。比如,上海市就在全國率先推出《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試行)》,通過劃定9類禁止性規定,明確禁止誤導性診療建議、夸大療效宣傳等行為,為醫療科普內容立規矩、樹標準。要壓實平臺責任,建立內容審核防火墻,對涉及醫療術語、疾病診斷的內容進行專業校驗與審查,避免白大褂淪為牟利工具。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生可以當網紅,但絕不能亂科普。畢竟,在生命面前,任何以流量為籌碼的博弈,都是對醫學尊嚴的褻瀆和對公眾生命的輕慢。
孝敬父母
訂一份大河健康報
發行熱線
0371-65798768
258元 健康帶回家
各位新老讀者:
因為微信公眾號文章推送規則的改變,導致很多粉絲無法第一時間接收到最新文章。為防丟失,建議您:
1.點開大河健康報(id:dhjkb999),點擊右上方“三個點”(???)
2.點擊“設為星標”
3.出現“黃色星標”后,以后文章都會第一時間發送到您的手機。
關注大河健康報,求醫問藥健康防治全知道。
動動小手,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
溫馨提醒:如您有需要,可進群咨詢獲取醫藥健康知識、健康管理、尋醫問藥等健康服務,掃碼入群,獲取最新信息↓↓
值班丨王麗娜
統籌丨安 偉
編輯丨劉廣輝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