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伍麥葉的熏籠精】
最近一次印巴沖突之后,印度全國放假十天慶祝勝利,還派出七支宣講團四出宣揚他們的“勝利敘事”,此番表現讓簡中網專門打造了一個新概念——“巴拉特贏學”。
巴拉特贏學一詞雖然帶著網絡習慣的幽默色彩,但也顯示出,我國民眾開始察覺到印度的獨特性,在嘗試把印度作為一個獨立的觀察對象去研究和思考。不過,由于我們在思想狀態上與印度人差別巨大,就容易對他們產生誤解。印度人如何看待和感受這一次兩國沖突,他們在事件中的行為邏輯、心態和情感,我們就沒能把握準確。
實際上,印度人為這場沖突打造了一套完整的“敘事(narrative)”,而且該套敘事還在不斷發展出新的情節。“敘事”是最近在國際輿論場里忽然流行的詞匯,用來描述巴拉特贏學倒也挺合適。不過,如果用慣常的表達(即“說人話”),也可以說成是,印度人對那一輪沖突有自成一套的認知,還在沖突的過程中分享了集體性的共同經歷。他們所親身體驗的沖突過程,與外界觀察到的沖突過程,是完全不同的。
模仿強權國家的朱砂行動
在國際上,對這輪印巴沖突的基本共識為:
印度發動“朱砂行動”,結果印巴雙方展開了“五七空戰”,印度空軍輸得頗為狼狽。引發國際震動的是那場空戰中巴方展示出的新型軍事形態,意味著現代化戰爭進化到全新的階段,而軍事形態的改變必然引發漣漪效應,國際關系、地緣政治等等都不得不重塑生態。
在印度,有一部分有識之士了解并認可上述共識,但更多的人則是在印度特定的氛圍內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感受。下面我們就試圖介紹一下印度民眾一起集體經歷的“戰爭過程”。
首先,印度宣布,朱砂行動是為本國恐襲事件受害者的女性家屬復仇,是為弱者伸張正義,要進入巴基斯坦境內消滅恐怖分子。印度表達得清楚,這場行動是行使印度的自衛權和戰略自主權,是在捍衛本國和本國人民的基本利益。并且,印度事先通告了巴基斯坦,要求巴方不得阻礙印度的那一場警察行動。
不難看出,這是在復刻西方列強的行動模式。近代史上,西方列強一再用這種方式施行霸權,達成帝國主義的種種目的,如八國聯軍以打擊義和團的名義侵略中國、美國在越戰期間轟炸老撾和柬埔寨、歐盟轟炸南斯拉夫。
在印度空襲中受損的學校
只有強權國家擁有不對等的優勢,可以搞此類“警察行動”,不經宣戰直接闖入別的國家為所欲為。所以,朱砂行動就讓印度人非常激動:當前,不過僅僅美國、以色列兩家有實力采用這種行動模式,忽然就出了第三家,是他們的印度!終于可以采取美國的行動模式,這說明印度已經成為“強權國家(grand power,大國強權)”了!
結果,對印度人來說,朱砂行動既是印度的歷史轉折點,也是當今世界的轉折點——巴拉特終于回來了!輸了幾百年之后,終于輪到我們印度人贏了!
立足于這一點,印度人對五七空戰的過程和結果也有了如下邏輯通暢的解釋:
強權對弱國采用警察行動,按照“基于規則的世界秩序”,弱國是不能也不敢還手的。印度事先說得非常明確,朱砂行動只針對巴國境內的恐怖分子,不會涉及巴國民眾和民用設施,也不會涉及巴國的軍事設施。空戰當晚,印度派遣戰機攜帶導彈進入巴基斯坦境內,確實目標精準,大發神威,摧毀了九座恐怖分子的基地,但并沒有對巴國人民和軍隊動手。 印度人唯一的失誤,是以為巴國會遵守強權制定的規則,會采取正確的立場——也就是支持反恐的立場。這讓印度產生了誤判,以為巴方會順從地任由印度戰機自由進出國境。結果巴方竟然襲擊那些戰機。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第一次當強權國家,經驗不足,太善良了,高估了巴方的道德水準。——我印度只是到你巴基斯坦境內執行警察行動,鏟除邪惡,你們怎么能妨礙我執行正義呢?所以,印度戰機遭擊落,并不是因為巴方具有戰斗力,而只是由于印度的仁慈導致了戰術上的疏忽大意。但是,古往今來,戰爭中的某一階段有戰損是很正常的,真正有意義的乃是總體成果。
印度人按照這樣的邏輯,一步步推進他們的相關“敘事”:
世人應該看到,面對巴方的挑釁,印度可不手軟,繼續遵循美國的行為模式。911后,美國時任總統布什曾經有句名言:“你要么站在我一方,要么站在魔鬼一方。”照此推理,既然巴國不站在印度一方,那就是站在邪惡一方,也就從鄰國變成了“敵國”。所以印度只能改變警察行動的目標,由僅僅針對巴國境內的恐怖分子基地,轉而針對巴基斯坦這個國家,對這個國家在總體上實行“懲戒”。
所以,印度舉國上下,都認為由朱砂行動開啟的整場“戰爭”有理有據有節。他們確實是西方白人老爺的好學生,學著當強權學得像模像樣。印度根本不屑于對鄰國正式宣戰,在它學會的模式里,它只是對巴國入境進行懲戒,用不著尊重巴國的主權。
印度媒體制造的虛假“戰爭”
我們看到,印度人擁有著清楚的意識形態,邏輯上自洽得很,就這一層面而言,他們并不可笑,也不糊涂。
但是到了實際操作的層面,玄幻的事情發生了。從戰端一開啟,接連幾天,印度媒體集體制造了一場戰爭,而那場戰爭僅僅存在于那些媒體當中。要命的是,印度的媒體全體參與,沒有一家落下。電視臺、網絡頻道等等都連續直播“戰事”,不斷插播突發新聞,時時現場連線報道進展,還請各路專家分析點評。結果,在那三四天中,一個人如果身處印度,會被媒體的戰爭消息包圍,“沉浸式”體驗印度的強大軍力。
沖突期間,印度一家媒體在第四天直播時發布伊斯蘭堡和拉合爾遭到打擊的突發新聞
那場印度媒體憑空捏造出來的“戰爭”里,印軍所向無敵,高潮迭起,導彈和無人機深入巴國境內,用很短時間就快速打擊了巴國的五座重要城市,包括拉合爾、阿瓦爾品第和首都伊斯蘭堡,摧毀了這些城市的防空體系。媒體同時報道,當印軍攻擊巴國的時候,巴方也對印度境內進行攻擊,但印度的防御體系非常強大,將其悉數抵御住,摧毀了大量來襲的導彈和無人機。總而言之,無論是攻的方面,還是守的方面,印軍都讓巴國徹底癱瘓。熒屏上是各種爆炸場面,火光沖天,配著煽動性的音樂、主持人和記者高昂的聲音,讓觀眾沉浸在腎上腺素加速分泌的快感里。
這場虛假的戰爭引發了巴基斯坦人的嘲笑,他們說,我們坐在伊斯蘭堡或拉合爾的家里,窗外一切平靜,同時看著印度電視臺報道印軍摧毀了這兩座城市,覺得好笑極了。印度民眾當中,有些人一度相信了媒體報道,隨后通過網絡上的國際消息醒悟到是受騙了,感到很氣憤,但大多數人卻始終不清楚真相。
巴基斯坦一位自媒體女主播創作了一則視頻《虛假信息的閃電戰:印度媒體發明一場入侵之夜》
印度眼中的戰果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各國旁觀者們想到的是,也許問題主要出在媒體。媒體為了博眼球、騙流量,不惜制造假新聞,是很常見的現象,而戰爭新聞最能吸引注意力,于是,無操守的媒體就弄虛作假欺騙了印度民眾。
然而,接下來出現了巴拉特贏學展現精髓的時刻。印度媒體把相關報道做成視頻作品放到網絡平臺上,異國網友便留言指出其中的錯誤,比如所謂伊斯蘭堡遭到轟炸的現場影像,其實只是兩三年前一輛油罐車爆炸的錄像而已。各國專家和達人競相對這輪沖突及五七空戰做分析,權威媒體如半島電視臺都對陣風等戰機做了英文專題報道,這些消息在網上都能看到。一些印度的理性之士接觸到國際上的聲音,形成了比較冷靜的認識,但可惜他們是少數。更多的印度人堅持宣稱,任何否認印度大勝的說法都是出于巴基斯坦的宣傳(propaganda),是巴方制造的假新聞(fake news)。
在印度,媒體在那幾天直播期間捏造的一部分“戰績”和“成果”竟保留下來,還不斷得到擴充。印度人相信,從軍事角度衡量,這場沖突的情況包括:
第一,印度方面除了在第一天有戰機的損失之外,全場取得了碾壓式的勝利。官方宣布襲擊了巴基斯坦的八座主要機場,致使它們癱瘓。民間的說法則聳人聽聞,堅稱印軍的空襲摧毀了巴基斯坦的十一座軍事基地,讓該國損失了25%的空軍裝備。甚至有傳聞說巴國的核設施遭炸穿,在其廢墟里已經測到了核泄漏的數據。
印度新聞頻道“共和世界”(Republic TV)的主編兼主持人阿納布在其專欄《與阿納布辯論》中播出的一期節目《印度打擊巴國的核基地——對朱砂行動內部人物坎達爾中將的重磅采訪》
第二,印軍在進攻和防空兩方面都擁有絕對優勢,相比之下,巴基斯坦實力太弱,不足以支撐四天以上,因此只好尋求停火。
第三,這場戰爭當中,巴國手中擁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多種武器,可是一旦同印度武器對陣,那些武器便瞬間變成了廢物。因此,此戰一舉確立了印度在武器制造領域的優勢地位。該國的網絡媒體“CNN—News18”邀請印度的“布拉莫斯奠基人”皮萊博士大談現代戰爭武器的未來,主持人和嘉賓都洋溢著松弛的自信。
印度一家自媒體制作的節目《超級導彈布拉莫斯:印度如何用終極武器震撼世界》
印度人相信本國成了地區霸權和超級大國
巴拉特贏學可不會局限在軍事的狹隘范圍,在印度人看來,朱砂行動更為重大的意義在于地緣政治和國際政治領域:
第一,印度僅僅用88小時就給巴基斯坦結實地上了一課,讓巴國處于“屈膝”的邊緣。由此,印度在南亞的主導地位確立無疑,這是印度帶給南亞的“新常態”(new normal)。
第二,印度給巴基斯坦身后的俄羅斯等大國發去了信息,讓它們知道:印度一旦劃出紅線,那就是紅線;印度敢于堅決出手,也有能力讓敵人受傷;所以那些大國最好管好自家的事情,不要與印度的對手結盟。而國際上的智庫、觀察家等等毫無疑問也會注意到這一點,并進行評估。
第三,印度經此一戰,一舉崛起,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之一;在亞洲,則幾乎能夠取代東方鄰國,成為該大陸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印度一家媒體制作的節目《阿卡什的故事——印度如何建立了全世界最優秀的防空系統》
第四,印度人認為,他們的國家僅僅用三天時間(即印巴交火的三天)就徹底重塑了世界秩序。在印度人的觀念里,“多極世界”是指若干大國強權各為一極,形成霸權之間的平衡,而他們堅信,朱砂行動之后,印度成功地上升為大國強權,構成了“一極”,這就打破了單極或者雙極的世界秩序,把世界變成了多極結構。
第五,也許是對很多印度人最重要的一點,他們終于實現了一直牽掛的念想,印度就此成為超級大國。在他們看來,印度的GDP已然在全世界排名第四,馬上就會上升到第三位,如今又展示了大國強權的實力,那絕對是超級大國了。
5月13日,阿納布在另一檔專欄《阿納布觀點》中宣稱,印度在攻擊了一個擁核國家(即巴基斯坦)的十一處軍事基地之后,已躍升為軍事超級大國。他在邀請高志凱作為嘉賓的一期節目里持有類似的論調。
所以,據印度人的結論,他們的國家還真是合上了贏學的那句俏皮話,這次是秦始皇踩電門——贏麻了。
印度政治精英開始展示超級大國的肌肉
我們要認識到,上述想法并非僅是民間觀念,而是官方也秉持的“政治話語”,是印度上下一致的共識。
6月22日,印度外長蘇杰生接受印度國家電視臺(DD India)采訪,整場發言就精準地表達了上述觀念。該采訪的題目為《印度人加深了全球性參與,并從印度的崛起中獲益》,那位外長的話句句都帶著強權國家的聲勢,諸如:
“歸根結底,每個鄰國都必須明白,與印度合作將帶來益處,而不與印度合作是有代價的”,“但有些國家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意識到,有些則理解得更透徹”,“拋開巴基斯坦,這套邏輯在哪里都是適用的”。
該期采訪截圖
這位外長和他的很多同胞一樣,覺得印度現如今支棱起來了,因此對世界說話都換了一副強硬聲調。
我們不了解印度人此刻的心境,就沒搞懂印度向全世界派宣講團的用意。中國網民誤以為,印度宣講團的任務,是推銷印度人在沖突中是贏家的說法。
然而,印度人的目的其實是要讓世界知道一個關鍵性的事實:印度已經是個超級大國。他們要幫助各國懂得,印度剛剛建構了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印度是其中一極,即其中的一家超級大國。宣講團的目標還包括向各國展示,印度是如何在短短幾天內完成這一奇跡的,他們的任務是把印度成為超級大國的過程掰開了揉碎了喂給各國人民,讓他們趕緊消化下去。結果,這么重大的一項事件,國際社會這么一次關鍵性重組,各國竟然都不感興趣,讓印度人不免意外。
中國網民對印度宣講團“雖然看不懂但大受震撼”,因此將巴拉特贏學定性為“大乘贏學”,倒是很精彩的形容。
印度民眾需要故事
出人意料的是,最近,印度人突然給“朱砂行動敘事”添加了新情節。
7月4日,印度陸軍副參謀長拉胡爾·R·辛格中將(Lieutenant General Rahul R Singh)在一場軍事工業的研討會上發表演講,過程中就朱砂行動給出了奇妙的獨家觀點。他先是“曝光”中國給予巴基斯坦的支援如何關鍵,然后說土耳其在提供武器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接著依照“印度式邏輯”拋出了新編的故事:朱砂行動中,印度面對的是“一條邊界,三家敵手”。言下之意,那場“戰爭”的實質是印度在軍事上戰勝了中國。這一下,印度的歷史性勝利又升華到了新的空間。
相關報道上網后,立刻引來國際網友群嘲:印度也使用了法國的陣風戰斗機、俄制防空系統等等,那算不算法國和俄羅斯也成了巴基斯坦的敵手?可是印度人對外國人的嘲笑根本不在乎,頓時沸騰起來,各家媒體先是把辛格中將那幾句話單摘出來,作為“突發新聞”發表,然后快速推出專題談話節目。不知哪位機靈人馬上想出了“中國—巴基斯坦—土耳其矩陣”這么個詞組,立刻風行開來,于是各家節目的標題為《印度對中國—巴基斯坦—土耳其矩陣予以強硬回擊》《印度遭遇的三重威脅》之類。
這是個有趣的例子,顯示朱砂行動已經成為印度的一則“國族神話”,印度人發揮善于講故事的天賦,從一開始就在為這則神話編造情節。今后,這則神話必然體現出民間演義的特點,印度人會不斷為其添加新的章節,讓一部神話日益豐富,無限延長。
也就是說,不管外界輿論如何,朱砂行動注定是印度“國族敘事”的關鍵一環,印度勢必靠它來塑造國族認同、鑄造精神上的凝聚力、建立集體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完成印度的國家定義。在印度特定的國情里,圍繞著該事件不斷敷衍出新的故事,則是發揮影響的最好手段,民眾通過聽曲折的故事來感染到“印度國民”的魅力。
印度邊境安全部隊(BSF)士兵在印巴聯合檢查站(JCP)參加降旗儀式
必須關注印度的新常態
中國網友多半會認為,文中介紹的這一番印度風“敘事”,其實就是“吹牛”。
“吹牛”的意思是,說話人清楚自己說得與事實不符,在夸大其詞,甚至無中生有。但是,從印度人最近的種種表現來看,他們并不是在吹牛,他們真的認為,全世界都該老老實實地接受他們那一套新編的“敘事”,否則就是忤逆印度人,是在對印度人造反,必將受到印度的懲戒。
因為我們普遍對印度當代文化缺乏了解,所以目前對巴拉特贏學的觀察只能到達這個層面。我們觀察和思考時依賴新中國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事實”,但如果利用事實這個概念去分析當代印度人的思想可能無效。假如我們去和印度當紅電視主持那類人討論,指出“印度是超級大國”這一定性與事實不符,肯定會陷入混亂的“辯經”,那種無視現代邏輯學規則的印度式邏輯會輕松把我們拖入被動。因此,有待專家學者深入到印度文化中去,幫助我們理解印度人的真實思維結構。
在當前這個層次,我們能說的只是,印度社會的主流,包括莫迪、蘇杰生為代表的精英群體,真的認為印度經過一場“短平快的戰爭”成功躋身大國強權,世界必須把印度當作超級大國對待。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分析過,近幾年,印度精英集團曾經創造了一個獨家的世界秩序,那是一種歐洲封建制式的等級結構,在該結構中,中美構成了頂層的兩極,在這一頂層之下就是印度,在印度之下,才是其余的萬國。于是,當時印度氣憤的是,中國竟然把印度當作與巴西、南非同級別的國家,那等于把一位公爵同些個低級爵士放在同一個層級了。
可是,今天,印度造的世界秩序已經一夕改變。在印度人眼中的新世界秩序里,他們的國家躍升到了頂層,成為多極中的一極,因此,印度理所當然要收獲作為強權的尊敬和相應的地位,并且施展超級大國的雷霆威力。于是,最近,莫迪政府的要員們在各種國際政治場合特別強硬,動不動就做臉色、發狠話,給世人留下了很新鮮的印象。
印度政府及部分民眾抱有如此的心態,那么,接下來這個南亞大國會出現什么動向?自我定位與實力懸殊,會造成怎樣意外的后果?或許,這是世界政治中出現的新事態,也是鄰國不可掉以輕心的課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