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的地震活動異常頻繁,引發民眾普遍不安。
短短72小時內,位于日本西南部的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及其周邊海域記錄到超過660次小型地震。目前島上小學生在課堂上被要求佩戴防護頭盔。
盡管地震在日本屬于常見現象,但此次情況明顯不同,全國上下彌漫著緊張氛圍。
這種集體焦慮源于國內長期流傳的一個關于超強地震的預測...
值得注意的是,這輪恐慌與一部漫畫作品密切相關。
1999年,漫畫家龍樹諒推出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
該書匯集了作者記錄的夢境片段,起初并未引起廣泛關注,但隨后發生的一些事件使其成為熱議焦點。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爆發時,恰好該書封面印有“大災害在2011年3月”的字樣。
2021年,龍樹諒在其新作中再次提到“2025年7月將出現真正的大災難”,指出“日本與菲律賓之間的海底可能發生火山噴發,引發大規模海嘯波及太平洋沿岸國家”。
具體日期被標注為“2025年7月5日”。
相關內容在社交平臺迅速傳播,相關視頻數量突破1400個,累計播放量超過1億次,加劇了社會恐慌情緒。
在地震頻發和預言雙重作用下,日本民眾陷入集體擔憂。
以鹿兒島縣為例,當地小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佩戴頭盔作為預防措施。
超市開始對礦泉水、方便面等生活物資實行限購,在東京地區,每人每天限購1箱飲用水。
防災裝備銷量激增,所謂“防海嘯神器”如充氣救生筏的價格被炒至原價的五倍。
許多沿海居民因擔憂海嘯威脅連夜遷離住所。社交平臺上甚至出現“7?5倒計時打卡”活動,人們持續關注這個被預言的日子。
不僅居民生活受影響,日本經濟也遭受嚴重沖擊。
旅游行業方面,香港赴日機票預訂量銳減83%,韓國游客也紛紛取消夏季赴日行程。
為吸引游客,北海道酒店推出低至1折的優惠套餐,但收效甚微。
預計日本第三季度旅游業收入可能損失3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0億元。航空業同樣受創,多條航線被迫停飛。
鳥取縣航班上座率從原本的85%驟降至43.3%,整個旅游航空產業面臨嚴峻考驗。
面對當前局勢,日本政府和專家學者紛紛發聲澄清。
日本氣象廳全天候監測地震動態,強調近期地震屬板塊正常能量釋放過程,并指出所謂60米高海嘯缺乏科學依據。
鹿兒島大學教授預測該區域可能發生6級左右地震,同時明確排除海嘯風險。
就連預言的創作者龍樹諒本人也出面解釋,稱這些預言源于個人夢境,且具體日期系編輯添加。
在其最新出版的作品中,龍樹諒特別說明7月5日未必會發生重大事件。
他還通過出版社聲明,部分《我所看見的未來完全版》內容是在出版社主導下完成,并非其本意,暗示是編輯整理訪談時產生誤解。
她進一步解釋,雖然確實夢見過災難場景,但這只是潛在可能性而非必然結果。
即便官方和專家反復辟謠,仍有部分民眾堅信該預言。
這種信任源于龍樹諒此前作品似乎“準確預測”了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以及戴安娜王妃車禍、弗雷迪?默丘里病逝等事件。
此外,日本2025年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南海海槽未來30年內發生8級以上地震的概率高達82%。
實際上,日本民眾如此恐慌背后還有更深層原因。
1995年阪神大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引發核泄漏事故,這些災難給國民留下深刻心理創傷。
加上2024年南海海槽發布“巨大地震警報”,使日本民眾長期處于高度戒備狀態。
從社會角度看,日本經濟持續低迷,人口老齡化嚴重,國際環境動蕩不安,這些因素都削弱了公眾安全感,促使他們更傾向于借助預言尋求心理慰藉。
同時,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加速了預言的病毒式傳播。
網絡平臺上,災難性敘事往往比科學解釋更具吸引力,傳播速度更快。民眾“寧可信其有”的心理防御機制主導了輿論走向,導致恐慌情緒不斷擴散。
針對這種情況,日本政府已采取多項應對措施。啟動24小時監測系統,首相甚至取消外訪行程,全力準備應對可能危機。
鹿兒島縣積極組織避難演練,提升民眾應急能力。例如六本木新城已儲備可供10萬人維持三天的基本物資。
社區層面推行“市民防災日”活動,目前已有82%的家庭配備了應急包。
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眾焦慮,也為應對潛在災難做好準備。
日本的現狀為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啟示。中國已在東海-臺灣海域部署23個海嘯監測浮標,實現海嘯風險實時監控。
上海青草沙水庫借鑒日本地下蓄洪系統經驗,增強城市防洪能力。
各國逐漸認識到,從幼兒園階段開展防災教育至關重要,只有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和應急能力,才能在災難面前保持鎮定從容。
總的來說,日本近期的地震活躍與預言事件對社會造成深遠影響,也凸顯了災難與謠言的巨大影響力。
您對這一事件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