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網友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留言,建議長春對報刊亭升級賦能,打造城市生活新地標。
網友
曾經長春大街小巷,到處能看到報刊亭。近期走訪長春多個城區、開發區的主次街路,覆蓋商場、醫院、居民區等地段,發現報刊亭屈指可數,難得發現的幾處報刊亭也已“不務正業”。如樂群街一處報刊亭關停、另一處報刊亭成了雜貨鋪,普陽街一處報刊亭成了臭豆腐攤,都不賣報紙。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紙質報刊雜志的讀者日益減少;報刊亭產品結構單一,難以吸引年輕一代的消費者;租金和進貨成本上漲,經營者常常入不敷出;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占道經營也讓報刊亭一度成了影響發展的產物。
目前,全國發行量較大的《參考消息》《環球時報》《讀者》等報刊雜志擁有一批穩定的讀者,吉林省本地出版的《長春日報》《城市晚報》《長春晚報》等主流媒體以及《意林》《文摘旬刊》《吉林農村報》等不同類型的報刊雜志也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卻失去了在街頭展現的空間,也缺少了與也讀者見面的機會。
在外省一些城市,報刊亭在日漸回歸,且更加符合時代潮流。如廣州對報刊亭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24小時借閱圖書,提供免費WIFI和充電,甚至有自動售貨功能。鄭州分步分批建設書報刊亭。希望長春能重新扶持一批報刊亭回歸,把“消失的文化遺產”打造成“生活新地標”。具體建議如下:
1、出臺扶持政策。可借鑒扶持實體書店的方法,研究制定幫助報刊亭走出困境的措施,如納入城市公共文化體系,在城市規劃中預留空間,規范外觀和經營管理,給予租金水電減免,加強推廣活動宣傳等。鼓勵企業承租連鎖經營,對優秀報刊亭給予激勵。
2、積極賦能升級。除銷售報刊雜志,還可以融入多種業態。如兼顧經營飲品、零食、文創紀念品、生活用品等業態,亦可提供收發快遞、手機充電、共享雨傘、門票代訂等服務,報刊亭的電子屏幕也可用于發布便民信息、公益宣傳和商業廣告,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步提升。
3、借助空間賦值。如空間位置不足或建設成本過高,也可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借助書店(書房)、工會驛站、文創店、社區連鎖型超市或快餐店等空間,增強其文化服務價值,在城市的角落給報刊雜志留下一絲空間。
4、增加媒體服務供給。目前一些報刊亭歸新聞單位所有,要保留其獨特屬性,發揮其真正價值,提供報紙服務供給。同時,讓媒體積極與群眾互動,報道更多接地氣、幫助百姓發聲的新聞報道,讓群眾感受到新聞的人文關懷,重拾對傳統媒體的信任。
官方回復
長春市郵政管理局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閱讀方式發生重大轉變,紙質閱讀需求減少,報刊亭的模式難以為繼。目前部分便利店、超市增加報刊售賣,提供更多服務,也分流了報刊亭的顧客,暫時沒有建設報刊亭的計劃。
來源: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