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米渝守著“棄書庫”25年
▲門口立著棄書庫的門牌
在互聯網浪潮下,網紅打卡地不斷涌現。重慶有一家僅10平方米的“棄書庫”,以獨特的“凌亂美”風格走紅社交平臺,吸引眾多年輕人拍照打卡。這家小店由77歲的王米渝悉心守護了25年,店內層層疊疊堆滿舊書。從謀生之所到網紅地標,這家小書店究竟藏著哪些故事?今日,重慶晚報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名有深意
取自司馬遷的“人棄我取”
7月1日,重慶晚報記者在渝中區中興路收藏品交易市場樓下,找到了這家名為“棄書庫”的書店。小店門頭,一幅墨色大字“棄書庫”十分醒目。10平方米的店面,真正可供落腳的空間不足3平方米,舊書將店內擠得滿滿當當。
初見王米渝,他穿著洗得泛白的藍色短袖,花白的長發自然垂落肩頭。在狹窄的書墻縫隙間,他動作利落地轉身,說話時中氣十足。交談中,王米渝展現出健談親和的一面。他告訴重慶晚報記者,自己今年77歲,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自2000年3月起經營“棄書庫”,至今已有25個年頭。
“當初生活所迫,為了家里有口飯吃。”問起開店的緣由,王米渝的回答樸實得沒有一絲修飾。那時,舊貨市場深處這個不起眼的位置,成了他糊口的起點。未曾想,這一守,便是25年。每日朝九晚五,風雨無阻,王米渝笑著對重慶晚報記者說,自己患上了“舊書精神疾病”。“舊書就是一味藥。”他聲音洪亮,眼神清澈,“醫治我們心靈的創傷。”
據重慶晚報記者走訪了解,“棄書庫”的書店名字也是有由來的:其一,取自太史公司馬遷的“人棄我取”——架上堆積如山的二十余萬冊書,都是他人搬遷離棄或書友交換的;其二,是他對書籍“不離不棄”的承諾;其三,諧音重慶話“去書庫”,透著山城人的直白爽朗。
書不標價
給多少錢全由讀者自己定
重慶晚報記者走進店內,狹小的空間讓人難以轉身。靠右邊書架立著一把老舊木梯,這原本是王米渝為充分利用上層空間想出的辦法。誰也沒料到,讀者們賦予了它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高爾基的知識階梯”。這個無心之舉,反而讓這架普通的木梯成了書店最具標志性的元素。
書店內舊書層層堆疊,看似雜亂無序,實則是無數讀者經年累月親手挑選、擺放形成的獨特風景,詮釋著別具一格的“凌亂美”。王米渝告訴重慶晚報記者,他始終秉持“讀者的書架,讀者做主”的理念,對此頗為自豪。這種未經雕琢的真實感與蓬勃的生命力,吸引了眾多攝影師的目光。2019年書店人氣最旺時,店外常常排起長隊,人們甘愿等候一兩個小時,只為走進這間小店,在滿室書香中留下一張充滿人文氣息的照片。
王米渝分享,經營書店二十余載,讓他收獲了三重饋贈:其一為養生,二十多年來他身體硬朗,從未踏入醫院;其二是養智,在與讀者的交流中,知識不斷碰撞交融;其三在于養“財”,無關金錢,而是充盈內心的精神財富。
“店內皆同學。”王米渝向重慶晚報記者感慨道,不管是80歲的老翁、3歲的幼童,還是學生、工人,進店的人都能一起挑書。在他看來,在書籍面前人人平等。秉持著這樣的理念,王米渝采用了獨特的經營方式:店里所有圖書都不標價格,給多少錢全由讀者自己決定。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每一本書都能找到真正需要它的人,充分發揮價值。
書店內,音樂、美術、文學類書籍占了大頭。王米渝總戲稱自己是“舊書的保管員”,在他看來,自己不過是給那些曾無人問津、四處漂泊的舊書,找了個落腳的家。
買書者說
舊書是等待雕琢的璞玉
據重慶晚報記者走訪發現,這家小小的書店承載著無數顧客的愛書、惜書之情。一位來自江浙的創作工作者,在店內相中一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破舊筆記本。在店主王米渝看來,這本筆記本質樸陳舊,價值不過20元,對方卻堅持支付88元。面對王米渝疑惑的目光,顧客誠懇解釋:“這些帶著歲月痕跡的老物件,是我感知那個時代精神內核的鑰匙,對創作而言意義非凡。”
這番話讓王米渝想起另一位顧客的精妙比喻:舊書如路邊的石頭,有人視其為無用的絆腳石,有人卻將其當作等待雕琢的璞玉——書籍的價值,終究取決于閱讀者能從中汲取多少精神養分。
王米渝向重慶晚報記者分享,曾有位同樣年過七旬的同行打趣他,笑稱他“困守書堆”,如同只知“讀萬卷書”卻未“行萬里路”的“跛腳”之人。面對調侃,王米渝卻從容笑道:“等哪天關了店門,就陪你走遍山河。”在他心中,甘愿被滿室書香“囚禁”:“每天泡在書堆里,每一本書都是我的老師。”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讓這些承載著知識與故事的舊書,都能在愛書人的手中煥發新生,真正實現它們的價值。
關于“棄書庫”的未來,王米渝早已思慮清晰:求名,則捐;逐利,則售;盼傳承,則尋一位志同道合者,接續薪火,做成“百年老字號”。“80歲前細細想,80歲后踏實做”。他目光投向層層疊疊的書山,語氣篤定,“還是想奔著百年去。”
網友聲音
精神好富足的爺爺
@開心心理療愈陪伴:不知道為什么,我看爺爺說話,感覺他的靈魂在發光。
@無意:書中自有黃金屋,如果要真的論書籍的價值,那就是無價的,有價的是紙張,而不是紙張上的文字。
@噔噔:好感動,精神好富足的爺爺,每一個看書的人看到都會熱淚盈眶的,“百年無廢紙”“進店皆同學”“讓每一本書發揮它的價值”好理想主義,爺爺真的像一滴雨水,滴在我貧瘠的土地上,滋養我正在不斷掙扎的希望。
記者手記
守護城市里的書香
在“網紅”“打卡”“流量”喧囂不止的時代,“棄書庫”與77歲的王米渝宛如一方沉靜磁石。年輕人們紛至沓來,拍照留念后又匆匆離去,只留下轉瞬即逝的熱鬧。而王米渝卻始終如一,每日在十平方米的狹小空間里,在浩瀚“書海”中尋覓時光沉淀的珍貴書籍。
店里舊書堆得雜亂,卻成了獨特風景,那是讀者共同創造的詩意;讓讀者自己定價,是王米渝對讀者的信任;想把書店做成百年老店,是他對文化的堅守。王米渝說“書能醫心”,而他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味良藥?在這十平方米的小店,他守了25年,用這份堅持對抗浮躁,守護著城市里的書香。重慶晚報-廂遇記者 蔣婷攝影報道
編輯:戴林
校審:羅再芳
總值班:嚴一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