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暴雨藍色預警、“6·17”暴雨藍色預警、“6·29”暴雨黃色預警……今年汛期以來,我市已接連迎戰多輪暴雨和短時強降雨。相關部門防汛工作人員快速集結,堅守一線,全力保障城市安全。
未雨綢繆 做好應對準備
“防汛必須下好先手棋!”當前,我市構建起了“1+5”指揮體系,落實市包縣、縣包鎮、鎮包村、村包組、干部包戶五級包保責任體系。共有責任人8788名,對325座水庫、370處山洪危險區實行“一庫一策”“一點一崗”精準管控。
儲備充實物資。
在機制建設方面,我市建立了沱江流域水旱災害聯防聯控、毗鄰區域聯防聯控等機制,并持續探索創新協同模式,整合各方資源應對防汛挑戰。
開展防汛實戰演練。
同時,通過強化宣傳培訓與實戰演練,全面提升應急隊伍能力和群眾防災自救意識。在物資與隊伍保障上,全市建成“1+3+89+N”物資儲備體系,儲備41萬件套、價值4000余萬元的救災物資;構建“1+3+29+89+1229+N”救援力量體系,組建1434支共1.9萬余人的專兼職救援隊伍,可覆蓋中等強度災害處置需求,確保隨時應對險情,全方位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聞汛而動 守護生命財產安全
6月29日,我市遭遇強降雨天氣,雁江、安岳、樂至等地出現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安岳縣天林鎮單日降雨量達141.8毫米,樂至縣東山鎮八角廟水庫1小時雨強突破46毫米,沱江干流、九曲河等主要河道水位快速上漲。
面對嚴峻汛情,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迅速啟動Ⅳ級應急響應,組織多部門會商研判。氣象、水文部門24小時監測雨情水情,加密預警頻次;各級防汛責任人全員到崗,對沱江、濛溪河等重點流域及325座水庫、370處山洪危險區實施動態研判。1625名水庫責任人晝夜值守,確保風險隱患動態清零;1110名山洪防御人員駐點盯防,對17處涉水工程、4處網紅野游景點實施全鏈條監控。
搶險現場。
在城市內澇防控方面,住建部門采取“外控、繞排、內守、強排”措施,提前在易澇點預置搶險機具;交通部門緊急關停高速路口、碼頭渡口,確保交通安全。
同時,消防、應急管理部門提前轉移受威脅群眾1046人,并在易澇點預置搶險力量,1.9萬余人的應急救援隊伍和41萬件救災物資24小時待命。由于應對及時,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雙線作戰 防汛抗旱“兩手抓”
在應對強降雨的同時,我市同步建立旱情監測預警機制,實現防汛抗旱“一鍵切換”。今年5月底至6月中旬,我市118個氣象監測點近20天累計雨量不足30毫米,達到夏旱標準。
調水。
相關部門立即采取人影作業增雨、打井、拉水送水等措施,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通過毗河供水工程補水8600萬立方米,實施人工增雨19次,打井95口,保障152戶飲水困難群眾供水,守住了糧食安全底線。
開展人影作業增雨。
據氣象預測,今年高溫天氣將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下旬中后期、8月上旬中期及8月中旬中后期,易出現伏旱。為此,市水務部門積極蓄水,截至目前,全市水利工程蓄水3.72億立方米,較去年同期增加2520萬立方米。
蓄水。
為有效應對接下來可能出現的干旱情況,我市將從多方面發力筑牢防線。水源保障方面,指導各地實施溪河截水、泵站抽水、渠道開挖等工程,規劃建設抗旱機井、蓄水池,科學分配毗河調水,充分運用“大型水利工程聯合調度”機制,確保水源儲備充足。用水管理方面,嚴格遵循“先生活、后生產”原則,完善供水計劃,加強節水宣傳,提高全社會節水意識。農業生產方面,強化技術指導,按照“宜水則水、宜糧保糧”原則,優化作物品種結構,推廣旱地改制,助力農戶科學應對旱情。聯合氣象、水文等多部門實時監測雨情、水情、旱情,嚴格對照抗旱預案與應急響應指標,及時啟動應急措施,做好旱澇急轉防范,實現防汛抗旱協同推進。
當前,全市正以“防大汛、抗大旱、搶大險、救大災”的實戰狀態,筑牢安全防線。下一步,我市將持續強化多部門聯合會商,動態調整防控策略,確保預警響應、應急處置、物資調度無縫銜接;常態化開展隱患排查整改,完善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見習記者 鄧宇博 全媒體記者 凌曦曦
來源:資陽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