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天皇德仁在七七事變紀念日前夕踏上蒙古國土地的那一刻,東亞的歷史記憶再度被挑起。獻花、祭奠、文化交流的外衣之下,是歷史與現實的雙重碰撞。
日本皇室首次踏足蒙古,并非一次普通的外交訪問,而是在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時間節點,以“紀念戰俘”為名,重演歷史敘述的操控與地緣戰略的布局。
這場表面溫和的“和平之行”,其真正目的,正如那座位于烏蘭巴托郊外的戰俘紀念碑——冷硬而充滿爭議,既是對歷史責任的回避,也是對現實秩序的挑戰。
2025年7月6日下午,德仁天皇與雅子皇后抵達蒙古,展開為期8天的國事訪問。日本媒體普遍稱此次訪問為“紀念二戰結束80周年”的一環,旨在“緬懷亡靈、珍視和平”。
然而,訪問首站即是向設于戰俘營舊址的紀念碑獻花,而這座碑所紀念的,正是當年在蒙古勞改死去的日本關東軍戰俘。
這一行為迅速引發中國輿論強烈反應。就在第二天,7月7日,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時間選擇上的“巧合”,很難不讓人聯想其潛藏意圖。
這場戰俘紀念活動并非首次。早在2001年,日本即推動蒙古在烏蘭巴托南郊為約1700名在“蘇蒙戰俘營”中死亡的日本人立碑。
日方長期將此地包裝為“異國苦難”的象征,而非侵略戰爭的歷史延伸。被紀念者的真實身份——關東軍——在中國可謂罪惡滔天,他們曾在東北犯下“三光政策”、細菌戰等無數暴行。
如今,日本天皇親自向這些侵略者獻花,卻回避“罪責”“加害者”等關鍵詞,只強調“愿和平長存”,很難不讓人質疑其真正用意。
更令人警覺的是,日本選擇在蒙古推進這場帶有歷史漂白意味的外交。蒙古在二戰期間曾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亦是日軍侵略路線的延伸地帶,歷史上同樣深受其害。
如今卻允許日本以“文化交流”和“和平紀念”為由,大張旗鼓地為戰俘立碑、設典、訪演,背后非但沒有悔意,反而有刻意重構歷史記憶、爭奪歷史敘述權的意味。
從政治層面看,這場“和平秀”更像是一場經過精心編排的戰略操作。蒙古地處中俄之間,是地緣戰略的“下腹部”,對區域穩定具有極高戰略價值。
近年來,日本以“第三鄰國”戰略為名,持續對蒙古展開滲透。2024年底,日本將蒙古列為“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支援對象國”,承諾無償提供雷達和通信設備。
2025年5月,日方又向蒙古提供1.2億美元“軍事互信基金”,用于換取俄軍邊境情報。這類“非致命性援助”表面低調,實則極具軍事偵測價值,日方正在悄然搭建其在中俄腹地的前沿監聽體系。
而在經濟層面,蒙古的稀土資源則是日本虎視眈眈的戰略目標。2025年6月,日蒙簽署《稀土聯合開發備忘錄》,日本承諾幫助蒙古建設稀土提煉廠,意在打破對中國稀土加工的依賴。
蒙古境內已探明的120萬噸重稀土儲量,足以成為日本對華資源依賴中的關鍵變量。與此同時,日本在成吉思汗國際機場擴建工程中出資45%,其設計規格可供C-130軍用運輸機直接起降,為未來可能的軍事部署埋下伏筆。
這場文化與歷史交織的“和平行程”,其實正是日本以軟包裹硬、以舊復新的一次外交投機。通過祭奠“戰俘”、打感情牌,日本試圖在蒙古民眾中植入“受害者”敘事,消解其加害者身份;通過皇室訪蒙的象征性動作,強化日本在蒙古的存在感,爭取地緣主動權。
而德仁與蒙古總統共飲馬奶酒、出席那達慕大會的背后,是日本“北方遏制弧線”戰略的悄然推進,這條遏制線從蒙古草原一路延伸到南海、東海,與“出云號”穿越宮古海峽的海上軍演遙相呼應。
蒙古方面對此可謂“配合踴躍”。在日本排放核污水遭全球譴責時,蒙古竟站出來表示“理解”;在中日關系敏感時刻,又邀請日本天皇“大打和平旗幟”。
蒙古雖與中國在1994年簽署《友好合作關系條約》,2014年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但其“第三鄰國”政策背后隱藏著強烈的地緣平衡心理。
面對日本真金白銀的投入,蒙古選擇了“經濟日本化、交通中國化”的雙軌策略,一方面接受日本投資,另一方面仍依賴中國鐵路運輸煤炭等資源。但這種“騎墻外交”注定難以長久。
中國對此沒有被動應對。外交部在7月7日的記者會上明確表示:“正視歷史是維護和平的前提。”而真正的反制早已在悄然展開。
經濟上,中國收緊對日本出口的重稀土產品如氧化鏑、氧化鋱等,精準打擊其科技產業命門;
政治上,推動蒙古將關東軍戰俘營遺址申報為“世界記憶遺產”,將日本歷史修正主義暴露于全球聚光燈下;
軍事上,解放軍海軍在日本海實彈演習,派出055大驅編隊穿越宗谷海峽,以“航行自由”正面對抗日本“北方領土”主張。
而在文化層面,中國也沒有放松話語權的維護。日中口述歷史文化研究會持續收集侵華日軍信件,揭露南京大屠殺、細菌戰等史實;紀錄片《侵略》導演森正孝用四十年時間拍攝7部影片,面對右翼騷擾、威脅,仍堅持紀錄歷史真相。這些“無聲的證言”,是對日本“和平秀”最有力的拆穿。
從歷史的縱深看,日本右翼勢力始終沒有放棄對侵略歷史的美化與篡改。從否認南京大屠殺、掩蓋731部隊罪行,到教科書中將盧溝橋事變描述為“遭不明槍擊”,再到公然以“紀念戰俘”為名漂白侵略者身份,日本的修正主義敘事已經構成了完整的邏輯閉環:從加害者到受害者,從責任方到和平使者。
但歷史不會被遺忘,真相不會被掩蓋。盧溝橋的彈痕依舊,烏蘭巴托的紀念碑終將失色。任何試圖通過外交包裝、輿論操控、文化入侵來改寫歷史、改變現實的行為,最終都將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揭穿。
德仁天皇此行之所以引發如此強烈反響,恰恰在于它踩中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記憶與歷史底線。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國家,不是靠祭奠戰俘來洗白侵略,而是敢于面對歷史、承擔責任。
歷史不是妥協的工具,更不是外交的籌碼。對于那些名為拜鬼、實為挑釁的舉動,中國不需要憤怒,只需用行動與實力,讓世界看清,誰才是這片土地真正的捍衛者。
信息來源:
史上首次!日本天皇訪問蒙古國
2025-07-06 22:01·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