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5日,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赴湖北省恩施州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恩施,開展“美麗恩施?青春行動”專項實踐活動。團隊先后走訪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蔣子祥、竹編手工藝師傅陳光富,實地考察藍焙茶業有限公司生態有機茶園,并參觀恩施博物館,在感受非遺傳承與生態保護的過程中,探尋恩施綠色發展與文化傳承的融合之路。
蒸青守藝,茶韻新生
7月4日上午,隊員們來到了實踐第一站——恩施藍焙茶業股份有限公司,探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恩施玉露的奧秘。“蒸青工藝是恩施玉露的根,丟了根,茶就沒了魂”,州級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藍焙茶業董事長蔣子祥手持茶篩,向實踐隊員詳解恩施玉露的核心技藝。作為深耕茶領域26年的“荊楚工匠”,他將“守傳統”與“求創新”的平衡之道娓娓道來。
采訪非遺傳承人蔣子祥 王蓉攝
蔣子祥介紹,蒸青是中國綠茶最古老的殺青工藝,能最大程度保留茶葉的鮮爽與“三綠”特質。盡管市場一度偏好濃香型炒青茶,他仍堅持以蒸青工藝為核心,同時推動生產線從手工向智能化升級,“現在3人班組就能完成過去12人的工作量,但九大工序的精髓一點沒少。”他談到。公司還參與“萬企興萬村”等活動,通過就業培訓、訂單收購、帶動11768農戶從事茶葉種植、生產,每斤鮮葉收購價高于市場價,問及這些時他只說:“茶離不開茶農,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實踐團隊與蔣子祥合影 周子琳攝
生態茶園,共生之道
“恩施的富硒土壤是天然優勢,守住生態,才能有好茶葉”茶園負責人劉少藝主管帶領實踐隊走進藍焙玉露桃花園。665畝的有機茶園,藏著生態種植的“老辦法”——人工除草替代除草劑,生物防治取代化學農藥,肥料只用腐熟有機肥。漫山茶樹間,茶樹和桃花樹錯落分布,幾位農戶正彎腰手工除草。團隊實地考察發現,茶園土壤呈灰紫色,結構質地緊實,溫濕度適宜,這主要是由于茶園配備的智慧管理系統會實時采集土壤溫濕度、光照數據,從而便于精準維持茶樹生長環境。
實踐隊生態有機茶園實地調查 周子琳攝
劉少藝為隊員講解智慧茶園系統 周子琳攝
匠心解密,竹韻非遺
次日,團隊來到老陳竹編店,這是竹編老藝人陳光富的小店。滿屋的竹編器物中,直徑不足10厘米籮筐的格外精巧——這是手工編織的“非遺密碼”。“每根竹條要削到8層,編一個竹籃最少得耗一天。”72歲的陳師傅手指翻飛,竹篾在他掌心成了活物。
采訪竹編手工藝人陳光富 周子琳攝
陳光富從事竹編30余年,從農用簸箕到文創擺件皆能駕馭。他坦言,年輕人耐不住這份苦,“學編簡單花樣容易,要做到篾條均勻、接口無痕,沒個十年八年練不出來。”如今,他的作品因美觀實用、精巧工藝受到關注,竹編籮筐訂單漸多,他笑著談道:“只要有人還需要,這門手藝就有奔頭。”
實踐隊與陳師傅合影 周子琳攝
隊員參觀恩施博物館 周子琳攝
兩天的實踐中,從蔣子祥的“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到陳光富的“編竹如做人,踏實才立得住”;從有機茶園的生態循環,到博物館里的文脈延續,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恩施的“美麗”既在于綠水青山的生態底色,更在于非遺技藝的生生不息。在接下來的實踐中,團隊將走進民眾身邊,聚焦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文字 王蓉
圖片 周子琳 王蓉
初審老師:萬心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