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線的《百年孤獨》,含金量還在上升。
這部網飛出品的8集電視劇,上線半年多,豆瓣評分從最初8.6緩慢漲至9.2分。
隨著看過的觀眾增加,評分有望繼續上升。
《百年孤獨》改編自同名經典文學名著,按照制作規劃分成兩季各八集,第二季應該快上線了,有必要把第一季拿出來說一下,讓更多人關注這部佳作。
創作層面,這應該是史上最難改編的作品之一。
馬爾克斯生前堅決反對將自己的文學著作改編成電影,甚至提出過“電影必須完整再現整部作品,每年只能放2分鐘章節,持續放100年”的荒謬要求。
直至馬爾克斯去世,影視化才有了可能性,但難度系數也在原著影視化超高難度的基礎上再次增加,畢竟馬爾克斯的家人要遵從遺愿,雖松口可以改編,但對劇本的要求之高不難想象,馬爾克斯的兒子也以顧問身份參與創作,期間溝通的復雜程度、創作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網飛2018年就拿下了《百年孤獨》影視版權,幾年來一直在開發劇本、做前期籌備,地獄級別的改編難度,讓編劇抱怨“強度近似于讀了一個編劇博士學位。”導演也不輕松,導演了其中五集的加西亞·洛佩斯提起那兩年半到了哥倫比亞加勒比地區,開始觀察、理解加勒比文化,和當地人一起吃飯、跳舞、聽音樂,去到他們家里,從全新的角度理解原著、理解馬爾克斯的表達,所做的這一切,奠定了劇版《百年孤獨》的成功基礎。至少目前來看,還沒有原著粉說這部劇“毀原著”,百年浩瀚長河、馬孔多七代人的興衰,前面的一半已然成功。
劇本創作的波折,就已經背離“速成”的商業行為,網飛和創作班底,是真的要打造精品。
拍攝層面,更是讓國產劇汗顏。
《百年孤獨》是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化”,拍攝地設在哥倫比亞的田野上,在那里從無到有的建設了三座鎮子,其中有兩個是不同時期、邊拍邊建的馬孔多。接近900人的制作團隊幾乎全部來自哥倫比亞,導演佩洛斯透露,每個人每天工作16小時,持續了差不多一年才把城鎮建好。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2萬余名群眾演員、15個拍攝點、數千件手工制品、數不清的服裝,甚至第二集吉普賽人裝在精致的箱子里的冰塊,都是一塊真冰,目的是讓演員有真實的觸感。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真實還原,從而給觀眾帶來真實的質感。
當然代價也非常巨大,制作成本5000萬美金,折合人民幣近4億元,平均每集2500萬,一部體量中等國產電影的投資成本。
而且,《百年孤獨》沒有高片酬的大明星,錢都花在制作上。
于是才有了每一幀都堪稱極致美學,分分鐘修正國人審美。
真實搭建的房屋、忠于那個時代的物品和材料,讓《百年孤獨》質感對味兒,穿出來的衣服都會不同程度的細心老化處理。
田野上搭建鎮子,避免外景棚拍,于是沼澤地里的泥濘兇險、鎮子上充足的光照、夜晚房間里僅靠油燈照明,都被充分還原,考究的光影藝術讓人為之陶醉。
日頭下的泛起的光斑、朝陽下灑在窗口上的暖意,畫面背后是導演和攝影的耐心與執著,他們愿意為了一個鏡頭等待最適合拍攝的光照。
當地人組成的演員陣容,最大程度重現了小說中的人物,不追求顏值、沒有大明星,這種沉浸感國產劇很難體驗到。
剛看完《長安的荔枝》的朋友,想想里面簡單粗暴的懟臉面光,和匪夷所思的暖光設計,會慶幸沒有先看《百年孤獨》,否則雷佳音的每一次特寫,都是對眼睛的折磨。
正在看熱播的《錦繡芳華》的朋友,也建議看完之后再看《百年孤獨》,否則會為《錦繡芳華》而感到羞愧。
吃完好東西,再看《錦繡芳華》,會覺得每幀畫面都太敷衍,為了快而糊弄觀眾。
外景戲大量棚拍,等不到好看的晚霞,干脆加特效,《錦繡芳華》第一集開頭的這道晚霞,五毛特效太劣質了。
轉個方向,演員的面光又硬又假,這不是傍晚光的質感,在影棚里的燈光老師是忘了時間吧!
這種懟臉的大硬光,和《長安的荔枝》異曲同工,不用說《百年孤獨》,翻遍所有的美劇,應該都找不到這樣打燈的作品。
大部分場景都是沒有質感的平光,而且在古代夜晚的設定下,光源也不是桌子和四周的蠟燭,攝影和燈光組全程偷懶,反正觀眾已經麻木了,看久了,根本不知道喂進嘴里的是巧克力還是……
這樣看不清對話人物的鏡頭設計,拍的太隨意了,導演在拍攝和后期剪輯環節都沒怎么上心。
從《國色芳華》到《錦繡芳華》,哪來的底氣吹噓制作?不過是靠影視城現成的雕梁畫棟和出挑的妝發撐著罷了,哪有什么質感和美學?
劇情在這里就不吐槽了,打著女性主義的幌子行依附男人之事,楊紫飾演的何惟芳全程圣母. 全片在邏輯混亂,三觀崩壞中推進劇情、在女主不斷被栽贓陷害中打轉。
片方要慶幸《百年孤獨》沒有引進并同期上線。
否則品質上的極端碾壓,會讓《錦繡芳華》無地自容,恨不得銷毀《百年孤獨》的片源。
這也帶來一個疑問,為什么我們拍不出《百年孤獨》這樣的精品劇?
工業化的道路走了這么久,我們不是差在器材和技術上。
《百年孤獨》攝影機用的ARRI mini LF,搭配庫克鏡頭,都是國內劇組常用的設備。
理念上的差別,無非是《百年孤獨》在忠實還原的基礎上再進行藝術創作,魔幻與寫實兼容并蓄。
而《錦繡芳華》為代表的國產劇,看到的是服化道的喧賓奪主,處處體現著“錢花到位”的俗氣華貴,以及并非必要的“你看我這個長鏡頭拍的多厲害”的炫技。
其實《百年孤獨》沒有魔法,沒有了不得的技術,更沒有多厲害的人。
只不過人家愿意下笨功夫,他們愿意砸3.5億、愿意用一年搭景、愿意用幾年開發劇本,愿意棄用明星冒險,愿意傾盡全力把細節做到位。真誠和真實才是永遠的必殺技。
我們做不出這樣的精品,是因為沒有哪個出品方敢砸四個億去拍一部16集的短劇,預算就已經完全限制了導演的發揮和想象力。
一切“向錢看”的創作方針,讓片方和導演不得不用明星造話題、拉流量,而明星的檔期決定了沒有辦法等日出、等晚霞來,甚至不敢真的在戶外拍外景,因為時間不夠。
說極端一點,什么時候這個行業格局變了、不再唯明星論、不再讓明星拿走太多預算,全行業都能把心思放在創作上,我們就能拍出《百年孤獨》這樣的精品劇。
但要等多少年,誰也不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