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的巴黎航展上,央視記者在首日便近距離探訪了法國最新型 “陣風” F5 戰機,鏡頭下的這款戰機展現了不少技術亮點:雙座駕駛艙配備三塊主屏幕,搭載 “塔利斯” 瞄準吊艙具備遠紅外成像與激光制導功能,還計劃 2030 年投入市場時搭配法國高超音速核導彈 ASN4G。
從技術參數看,“陣風” F5 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 航程提升、隱身性能優化、掛載能力突出,央視記者在報道中也客觀呈現了這些設計亮點,讓外界對這款歐洲明星戰機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然而航展落幕時,一個尷尬的事實浮出水面:備受期待的 “陣風” 戰機一架未售。更戲劇性的是,法國方面突然拋出驚人言論,聲稱中國情報部門 “破壞” 航展導致其戰機滯銷,這番話迅速引發國際輿論嘩然。一邊是央視記者對其性能的客觀報道,一邊是 “賣不出去怪中國” 的離奇指責,巴黎航展這場軍工盛宴,最終演變成了一場耐人尋味的輿論風波。
巴黎航展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航空航天展會之一,向來是各國軍工企業 “秀肌肉” 的舞臺。今年,法國達索公司對 “陣風” F5 寄予厚望,不僅高調展示其與高超音速核導彈的搭配方案,還強調其 “多用途作戰能力”,試圖吸引中東、東南亞等地區的買家。
央視記者在現場觀察到,不少專業觀眾駐足陣風戰機前,詢問其航程、彈藥掛載、維護成本等細節,從展會初期的關注度來看,這款戰機并非毫無市場潛力。
但成交數據不會說謊:從航展開幕到閉幕,“陣風” 戰機始終沒有簽下一筆訂單。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軍工企業帶來的殲 - 10CE 戰機模型雖未現場成交,卻收獲了多國軍方代表的密集咨詢。沙特、伊朗等中東國家的代表團多次來到中國展區,詳細了解殲 - 10CE 的雷達性能、武器兼容性以及與現有裝備的適配性,足見其市場吸引力。
就在航展結束后不久,法國情報部門突然通過媒體放話,稱 “中國情報機構通過網絡攻擊、散布虛假信息等方式破壞巴黎航展,導致‘陣風’戰機錯失多國訂單”。這番言論既沒有拿出任何證據,也不符合國際軍貿市場的基本邏輯,很快引發外界質疑 —— 畢竟,全球軍購向來是 “貨比三家” 的硬核交易,哪有靠 “情報破壞” 就能左右的道理?
要弄清 “陣風” 賣不出去的真相,不妨先看看國際市場的同類競品。作為法國軍工的 “當家花旦”,“陣風” 戰機的單價高達 2.54 億歐元,不僅遠超中國殲 - 10CE(約 4000 萬美元),甚至比美國 F-35A(約 8000 萬美元)還貴出兩倍多。
如此高昂的價格,對應的性能卻難言 “頂尖”:其所謂的 “部分隱身能力”,僅能通過外形優化和吸波材料減少雷達反射面積,與真正的隱身戰機差距明顯;而在航電系統上,雖然配備了三塊大屏,但數據處理速度、多目標跟蹤能力與殲 - 10CE 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已顯落后。
更關鍵的是實戰表現帶來的市場信任度。在印巴邊境的對峙中,巴基斯坦裝備的殲 - 10CE 多次與印度空軍的 “陣風” 戰機形成隔空較量。從公開的演練數據看,殲 - 10CE 憑借更靈活的機動性、更遠的雷達探測距離,在超視距空戰模擬中占據明顯優勢。
巴基斯坦空軍曾透露,殲 - 10CE 與本國裝備的 “梟龍” 戰機數據鏈完全兼容,作戰體系響應速度比印度的 “萬國牌” 裝備快 30% 以上。這種 “體系化作戰優勢”,正是許多中小國家軍購時最看重的 —— 而法國 “陣風” 不僅價格高,還要求買家采購配套的法國制導武器,否則不提供系統集成服務,這讓不少國家望而卻步。
反觀中國的軍售理念,始終堅持 “性價比優先 + 全鏈條服務”。以殲 - 10CE 為例,不僅價格僅為 “陣風” 的五分之一,還允許買家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武器配置,甚至提供與俄制、西方裝備的兼容改造服務。沙特、埃及等國之所以對殲 - 10CE 表現出濃厚興趣,正是看中了這種 “花錢少、見效快、無附加條件” 的優勢。
法國之所以把 “陣風” 滯銷的鍋甩給中國,本質上是為了掩蓋自身軍工產業的困境。近年來,法國達索公司深陷研發成本超支、訂單量下滑的泥潭,2023 年財報顯示其軍工板塊凈利潤同比下降 17%,“陣風” 戰機的生產線已處于半負荷運轉狀態。
巴黎航展本是其扭轉頹勢的關鍵機會,如今顆粒無收,不僅會影響公司股價,還可能引發法國國內對軍工政策的質疑。在這種背景下,將矛頭指向中國,既能轉移國內輿論焦點,又能給達索公司一個 “不是產品不行,是外部干擾” 的臺階,堪稱一場典型的 “政治甩鍋”。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的這種 “碰瓷” 并非首次。2022 年澳大利亞取消與法國的潛艇訂單時,法國也曾短暫將矛頭指向中國,最終卻被證明是美國背后操作的結果。如今故技重施,顯然低估了國際社會的判斷力 —— 全球軍購市場的買家早已不是 “聽故事” 的年代,性能參數、維護成本、政治附加條件,每一項都要放在天平上反復稱量。
事實上,中國軍工近年來在國際市場的崛起,靠的從來不是 “小動作”,而是實打實的產品力。從 “梟龍” 戰機在巴基斯坦、緬甸的穩定服役,到紅旗 - 9 防空系統在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實戰部署,中國裝備用可靠的表現積累了口碑。正如一位中東國家軍事觀察員所說:“我們買裝備是為了國家安全,不是為了看誰的宣傳嗓門大。中國裝備能打、耐用、花錢少,這就是最好的名片。”
巴黎航展的落幕,本應是各國軍工企業總結經驗、優化產品的契機。對法國而言,與其糾結于 “誰破壞了訂單”,不如正視 “陣風” 戰機在價格、服務、體系兼容性上的短板。畢竟,在殲 - 10CE、俄羅斯蘇 - 75 等競品加速搶占市場的當下,靠 “甩鍋” 贏不來訂單,只有拿出誠意提升產品競爭力,才能避免 “陣風” 真的淪為 “櫥窗展品”。
而對中國來說,面對這種無端指責,既不必過度反應,也需保持警惕。隨著中國軍工的國際化步伐加快,類似的 “抹黑” 可能還會出現,但只要堅持以質取勝、以信立足,就不怕市場不給出公正的答案。畢竟,真金不怕火煉,好裝備從來不需要靠 “碰瓷” 證明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