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巴黎航展上,出現了令人不解的畫面。
印巴沖突中,被殲10揍的親媽都不認識的法國陣風,連連簽下訂單;
反觀中國展區,殲-35等尖端裝備技術亮眼,卻顆粒無收。
這是為何?
一直以來,巴黎航展素有“全球航空風向標”之稱,是各國軍工巨頭爭奇斗艷、拼技術、拼實力的高地。
然而,在2025年巴黎航展上,卻出現了很多非常戲劇性的對比。
在民航領域,歐洲的空客展區熱鬧非凡,前三天便輕松收獲超過260架的訂單;
相比之下,美國的波音展區冷清異常,幾乎沒有任何訂單,銷售團隊連杯咖啡都喝得索然無味;
而在軍用領域,類似的對比更加引人注目。
在印巴沖突中,被殲10揍的找不到北的法國陣風,連連簽下訂單;
而中國展區,對外展示了殲-35等尖端裝備技術。
雖然令人驚嘆,人群攢動,但簽約席卻始終空無一人。
有人不理解,中式裝備那么厲害,為何沒人買?
其實,你以為買裝備就是買裝備,背后都是人情世故。
國際軍貿,并非簡單的買賣貿易。
首先是要講延續性。
系統化體系化的軍火武器,強大的后勤保障,配套的戰術理論,想要替換,背后的成本是很高的。
當一個國家使用的是歐美武器體系,它的飛行員、地勤部隊、指揮系統、作戰理論、后勤補給,全部是按西方標準打造的。
一旦轉向中國裝備,就等于要重新培訓整支軍隊,構建全新的戰術體系。
放眼全球,只有巴基斯坦愿意賭國運,轉軌中國體系。
其次,要講正直性,中國軍貿沒有附帶條件。
而恰恰是因為沒有附帶條件,就沒有“圈子”文化,進而導致沒有安全感。
說白了,就是中國不提供政治保護,別人覺得不值得交保護費。
買F35,等于向美國交保護費,換取地緣庇護。
而買陣風,則是加入歐盟朋友圈,換取政治面子與經濟支援。
比如,克羅地亞、希臘下單后迅速獲得歐盟基金扶持。
對于許多小國而言,購買裝備不僅是軍事需求,更是對國際關系的投資,而中國裝備在這方面顯得“性價比”不足。
現在的國際軍火市場,就是看你站哪邊。
誰要是大張旗鼓地買中國裝備,難免得掂量掂量,和美西方的交情還能不能繼續混,是不是要被拉清單、被斷鏈、被警告。
因為在歐洲美國眼里,中國太強大也太龐大了。
中國武器先進,他們也沒辦法,打不過。
但是如果在他們周邊,誰買中國的武器,就是一個威脅,那么就必須要解除這個威脅。
一個買武器的小國,就算武器再先進也有被耗光的時候,所以小國不敢。
不是怕槍不好使,是怕槍買回來用不了,還引來殺身之禍。
可以說,巴黎航展的簽約臺就是一面棱鏡,折射出國際軍貿的殘酷法則。
諷刺的是,中國裝備技術越先進,與西方體系兼容性差距反而越大。
殲-35的隱身性能和航電系統,已超越部分西方五代機,但這也意味著其更難融入他國現有作戰體系。
正如網友評價的那樣,中國裝備現在太過先進。
西方裝備和中國已有體系性代差,買中國裝備反而難以形成有效戰斗力,不如買些低端貨更有現實意義。
這也解釋了,為何“陣風”雖表現平平卻仍受青睞。
值得一提,中國軍工正在不斷的解開軍貿困局,不光要造出最好的槍,還要組建自己的“朋友圈”。
或許,未來的某一天,等“站中國這邊”不再是一種風險,而是一種機會時,簽約臺的劇本就會徹底反轉。
那時,才是真正的中國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