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麥蓋提縣緊挨著塔克拉瑪干沙漠,本是干旱少雨的荒漠地帶。然而在2023年,這里卻翻涌起了金黃的麥浪。農民們用推土機推平沙丘,硬是在沙漠里種出了畝產294公斤的小麥。
而在阿拉爾市雙城鎮的鹽堿灘上,原本白花花的土地被農民視為"死地"。如今,耐鹽堿水稻"新稻36號"在這里扎根生長,畝產竟然突破了570公斤。這些看似"不可能"的農業奇跡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科技密碼?又迎來了怎樣的意外收獲?
沙漠泛起"金麥浪"
誰能想到,在新疆麥蓋提縣這片三面環沙、九成土地被沙漠覆蓋的干旱地帶,如今竟能看見金燦燦的麥浪翻滾?這里年降水量稀少,按理說種莊稼簡直是癡人說夢。但援疆建設者們硬是創造了奇跡,在沙漠里種出了6400畝冬小麥,畝產達到294公斤!
這段傳奇的起點可以追溯到2010年。那年,日照的援疆團隊與五征集團攜手,在麥蓋提沙漠邊緣種下了第一片固沙林,46畝的防風帶成為了后來沙漠變良田的關鍵屏障。
看著日漸穩固的固沙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韓勇忽然靈光一閃:"既然風沙止住了,何不試著在沙漠邊緣種小麥?"這樣既能產糧又能固土,可謂一箭雙雕。不過想法歸想法,韓勇心里也沒底。他為此專門請教了農科院專家,得到的答復是畝產可能只有200斤左右。
雖然不多,但總好過沒有。說干就干,援疆隊山東五征集團的農機團隊花了兩個月時間,把起伏的沙丘推平到高低差不超過5厘米,就像給沙漠"熨"出了一片平地。接著又用一年時間,往土壤里添加了保水劑,固沙劑和聚合劑,徹底改良了這片沙地。
他們從河北農科院引進了“新冬20”小麥,這個品種成熟早,產量穩,特別適合在沙漠種植。為了確保小麥順利成長,援疆隊還從山東壽光某公司引進了一套先進的水肥一體化系統。
這套系統能通過滴灌精準輸送水肥,配合傳感器實時監測,連哪塊地缺氮,哪片地缺水,酸堿度不合適能及時發現。而憑借系統的精打細算,田地的水肥用量比新疆普通農田還省了30%。
2023年,這片沙漠麥田迎來了大豐收,畝產達294公斤,遠超專家的預期。接下來五年,當地計劃完成種植規模擴大到5-10萬畝,均畝產保底350-400公斤的目標。
鹽堿地飄出"稻花香"
沙漠里能翻起麥浪,鹽堿地里也能飄起稻香。
在新疆阿拉爾市六團雙城鎮,有一大片寸草不生的鹽堿灘。這里土壤鹽分最高超過30‰,地表結著厚厚的鹽霜白得刺眼。然而,在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通過系統治理下,卻實現了當年改良,當年種植,當年收獲的奇跡,水稻畝產高達570公斤。
治理的第一步是用大型深耕粉碎松土機,將60厘米深的土層徹底翻轉,粉碎,使表層和深層土壤充分混合。這個操作不僅釋放了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還讓鹽堿能夠隨著灌溉水向深層滲透,有效防止了返堿現象。
接下來是關鍵的"洗鹽"工程。技術人員按照科學配比,構建了一套完整的灌溉系統,像給土壤做"透析"一樣,經過5個月的反復灌水沖洗,土壤含鹽量從最高的30‰驟降到3‰,pH值也穩定在8.9左右。這樣的土壤條件,不僅適合種水稻,種小麥,棉花也完全沒問題。
有了好地,還要配上好種子。農科院特供的"新稻36號"成為首選,這個品種耐鹽堿,抗倒伏,抗稻瘟病,是國家認證的優質稻種。而播種方式也非常"硬核",以無人機代替了傳統插秧,一畝地能撒播30萬株秧苗,是傳統插秧的三倍。
如今,這片曾經的鹽堿灘已經成了一處現代化高效農業生產示范區。最高畝產達到570公斤,總產值突破1000萬元。未來,當地計劃進一步擴大耐鹽堿作物的種植規模,2030年爭取實現耐鹽堿水稻1億畝種植面積,均畝產300公斤的目標,讓更多鹽堿地煥發新生機。
中國經驗與實踐
新疆創造的"沙漠麥浪"和"鹽堿稻香"奇跡,生動詮釋了"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相結合的科學治理理念,不僅重新定義了"不毛之地"的概念,更形成了一套可推廣,可復制的生態治理"中國方案"。為全球荒漠化及鹽堿地治理提供了寶貴參考。
新疆經驗的核心在于“系統治理+技術創新”。麥蓋提縣通過“治沙返耕”模式,讓沙漠逐步變成可耕作的良田;而阿拉爾市鹽堿地治理后pH值穩定在8.9,可輪作多種作物。這種兼顧生態修復與糧食增產的“雙贏”模式,已經引起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高度關注。
新疆的成功經驗正在全國推廣。如喀什試種的耐鹽堿小黑麥"中飼1048",畝產鮮草3-4噸,通過與彩棉,玉米輪作,已形成了"改土-種植-養殖"的完整產業鏈。
而山東,甘肅,寧夏等地推廣"以種適地"戰略成效同樣顯著,目前已累計推廣了50多種耐鹽堿作物的種植,鹽堿地面積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對全球而言,中國技術更具普適價值。2024年,尼日利亞,納米比亞等9個非洲國家派出30多名官員專程來華學習治沙經驗。同時,我國的鹽堿地治理和節水灌溉技術也受到了中亞各國的歡迎,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結尾
這些發生在邊疆的農業變革,正在重新定義人類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我國農民和科研人員用最樸實的實踐,向世界展示了"點沙成金"的現代農業智慧。而從更深層次看,這是我們中國人"天人合一"傳統智慧的現代表達,更是對土地永續利用的深刻理解。
未來,隨著“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深化,新疆的治沙技術和智能農機或將惠及更多國家的荒漠地區。畢竟,在當下全球糧食安全與生態危機的雙重挑戰下,中國用科技創新和辛勤耕耘培育出的這片綠洲,已經超越了地理意義上的成就,更是探索未來農業發展路徑的重要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