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內蒙古日報
盛夏的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草木葳蕤,群山疊翠。依托260萬畝林地資源,該旗積極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原生態野生林下產品采集、林產品加工和森林康養旅游產業,年帶動8000多農牧民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20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區,一塊塊光伏板組成一片熠熠藍海。通過光伏板下種植中藥材、有機葡萄等發展特色沙產業,每年帶動90余家經營主體實現產值超10億元。
在遼闊的北疆大地,一處處曾經荒蕪的沙地、貧瘠的山丘,如今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綠意盎然。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是大自然對內蒙古人民努力的回應,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理念的生動實踐。
“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面打響后,內蒙古堅決打主攻、當主力,深入推進“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持續推出光伏治沙、以路治沙、以工代賑、先建后補等治理模式,將“綠富同興”之路越走越寬。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在林產業方面,內蒙古積極引進和培育生產加工企業,加大重點龍頭企業扶持力度,著力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響的品牌,推動林草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花果營林場,從高空俯瞰,深綠淺綠的文冠果樹鋪滿田園。“文冠果既是生態樹種,又是經濟樹種,號稱鐵桿莊稼,葉子可以做茶,果實可以入藥。”花果營林場場長王大志介紹說,翁牛特旗在沙地種植北方冷寒沙地蘋果、山杏、文冠果、元寶楓等經濟林木,并向規模化發展,其中,文冠果林種植面積達20余萬畝,年產文冠果種子15萬公斤。
走進通遼市科爾沁區慶和鎮永合屯村,錦繡海棠進入膨果關鍵期。錦繡海棠又稱“塞外紅”蘋果,是通遼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歷時20余年選育而成的小蘋果品種。“每畝平均產量穩定在1500斤左右。”種植戶程淑清說。近年來,在她的帶動下,永合屯村發展錦繡海棠近2000畝。
在草產業方面,內蒙古從政策扶持、良種培育、飼草供給、加工儲運等方面協同發力,確保飼草供給能力穩定在7800萬噸以上,推動草產業鏈跨過千億級大關。據介紹,內蒙古建成保障性草種繁育基地43.9萬畝,草種產能提高到1000萬公斤。同時,引導農牧民擴大羊草、檸條、燕麥等人工草種植面積,確保優良飼草種植規模穩定在1800萬畝以上、年人工草產量達到2000萬噸以上。內蒙古還實施天然打草場修復工程,天然草原可食飼草產量提高到3000萬噸。為提高草產品生產加工儲運能力,內蒙古建成飼草“中央廚房”等集采集配草產業園區150個以上。
地處科爾沁沙地邊緣的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草業核心區內,曾經的遍地黃沙已是綠波如海,時針式噴灌機正在給望不到邊際如綠毯一般的紫花苜蓿澆水。阿魯科爾沁旗草業示范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蘇勝坤說:“從野生牧草畝產量35公斤到苜蓿草畝產量800公斤以上,園區單位草場載畜量翻了數十倍,解決了當地130萬頭只牲畜的牧草缺口問題,減輕了全旗1560萬畝天然草場載畜壓力。”
多年來,內蒙古通過大力種植沙生植物,推廣特色經濟林、中藥材、灌木原料、沙漠生態旅游、光伏治沙等產業,形成了“治沙+產業”的生態經濟型發展模式,把荒沙荒漠變成發展沃土。
走進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萬畝肉蓯蓉迎來開花季,鮮艷的花朵盛開,在沙漠中顯得格外美麗。阿拉善盟堅持以生態治理帶動沙產業發展、以沙產業發展逆向拉動生態治理,目前,已建成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花棒采種3個百萬畝產業基地,吸納農牧民3萬多人,戶均年增收3萬—5萬元。
內蒙古還積極搶占碳匯開發交易制高點,全區開發儲備CCER造林碳匯項目25個,建設林草碳普惠服務平臺,打造“北疆綠碳”碳匯品牌,繼續抓好草票試點,力爭全年實現林草碳匯價值轉化5000萬元。
跳出治沙抓治沙,內蒙古在防沙治沙的實踐中,一邊植樹種草,一邊“向森林要食物”,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沙生中藥材、灌木飼料、沙漠旅游等特色產業,2024年全區林草產業總產值超千億元,連續兩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通過產業治沙,農牧民治了“沙窩窩”、搬走了“窮窩窩”、住進了“金窩窩”,實現了“點沙成綠”“點綠成金”的神奇蝶變。(記者 張慧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