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你還記得這句口訣嗎?在咱們70、80后的小時候,這些口訣響徹了珠算課的課堂。當時的我們每天挎著破布包,里面放個大算盤,高高興興就上學去。可不知從何時開始,珠算課取消了,現在的年輕人也幾乎沒摸過算盤了。
算盤,是我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距今已經有2600年的歷史了。從發明至今,它不僅在商業、農業領域發揮著大作用,甚至還是科研的核心用具。如今,計算機技術越來越發達,動輒每秒計算上億次,難道咱們傳統文化的算盤就注定要被淘汰,隱沒在歷史長河中嗎?其實,科技進步和文化傳承,不應該成為對立。
老祖宗的千年智慧
作為我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另外四個為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算盤有文可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
當時,數學家徐岳在《數術記遺》中首次記載了“珠算”,而北周數學家甄鸞對此書的注釋則詳細描述了“珠算板”的構造——它分為上下兩部分,每檔有5顆珠子,通過移動算珠進行計算。這個記載中的算盤,和咱們在現代使用的,已經相差不大了。
不過,當時的算盤其實并非主要發揮著“計算器”的作用,而更多地是一種計數工具,這是當時的算盤與現在的算盤的主要差異。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當時的數學發展不像現在這么先進,老百姓們并沒有多少需要大量計算的時候。
在咱們國家古代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時期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中,你如果仔細看,也能發現算盤的身影。只見熙攘的街邊“趙太丞家”藥鋪柜臺上擺著一個中間穿珠的方形板,后來的史學家們推測這就是咱們國家早期算盤的模樣。
而南宋最著名的茶畫之一《茗園賭市圖》中則清晰地展示了算盤的畫像——可見,至少在宋朝,算盤已經在老百姓中被廣泛使用,甚至成為了賬房先生的重要工具。
在大約15世紀,算盤和珠算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了日本(當地百姓稱“十露盤”)、朝鮮和東南亞。這“最古老的計算機”,逐漸風靡了整個亞洲。
直到近現代,算盤仍然在我國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上世紀50年代,我國研制原子彈時,因計算機極其稀缺,當時的科學家們只得硬著頭皮用算盤一個個劃出了天文數字,硬生生打出了原子彈的精準參數。
這一壯舉是對咱們老祖宗千年智慧的最佳印證。而實際上,即使在今天,珠算高手的速度也仍可匹敵計算器。徽黃山市大位小學的學生就曾與計算器對決,僅用幾秒便完成了多位數混合運算,令在場記者驚嘆連連。
消失的珠算聲
其實,作為一種流傳千年的傳統文化,即使不去切實地使用,算盤的智慧也早已融入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在咱們日常說的俗語里,“三下五除二”可以用來形容利落,“二一添作五”則可以拿來比喻平分,它們其實都源于珠算口訣。
那么,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校園里的珠算聲不再響起,商鋪里的算盤也被替換成計算器了呢?
對于這個問題,咱們找不到一個具體的時間點。真要去追溯,電子計算器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逐步引入了我國民間。不過,在當時,受制于經濟因素,計算器還沒在老百姓中廣泛流行。
改革開放后,情況就逐漸有了變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了,咱們國家自己也逐漸擁有了計算器制造的技術,計算器的價格被打下來了,也就迅速得到普及了。
算盤會被計算器替代,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計算器的方便、快捷。只用直接輸入數字,就能得到結果,而打算盤就算速度再快,也還是要動腦子。相比之下,自然會有更多的人為了省事,選擇用計算器。
再之后,計算機也逐漸在我國得到了普及。一個“器”,一個“機”,幾乎可以覆蓋咱們日常生活、工作的所有關于計算的需求,而計算機還有其他更多的功能,可以對數據直接進行表格化、圖像化處理,那還學珠算作甚呢?學出來也沒地方用!
于是,校園里的珠算課也逐漸被計算機課所取代,這就引發了巨大的教育斷層。也就是說,上世紀80年代,珠算還是小學必修課,而到了00年后,學生們幾乎都已經不知道算盤是什么東西了!
算盤為什么沒能進化成計算機
算盤為什么在現代沒得到傳承?說直白點,就是相比起計算器、計算機來說,太落后了。對于這點,咱們其實可以引申出另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算盤為什么沒能進化成中國自己的計算機?
咱們都知道,國外計算機的發明,也并不是憑空而來的。它也有著深刻的西方歷史根源,是來源于西方的算盤,以及對算盤改進后的自動執行加減運算的機械裝置,也就是所謂的“加法器”。
在加法器的基礎上,才有了后來的差分機和分析機,以及電子計算機。西方的計算工具迭代了這么多次,其實基本原理都只有一個,就是“輸入條件,直接得出結果”。
發現了嗎?這其實就是中國和西方的“算盤”誕生不同發展分支的根本原因——中西思維模式的差異。
在中國傳統文化千年的發展中,中國人其實更注重的是“比類取象”的歸納思維,例如把萬物歸納進“金木水火土”的體系中,又如道家思想中萬物歸一的“道”。而西方受到古希臘哲學、數學的影響,則更注重演繹邏輯和數學抽象。
在這樣的基礎上,中國人用算盤,更多地是把它作為“人的助手”,是利用它來輔助大腦計算,還是以“人”本身為主;而西方算盤則演化出了邏輯運算體系,例如計算機的二進制原理,是用機械腦替代人腦。這就導致,中國并沒有從算盤出發,發明出自己的計算機。
總結
算盤的使用顯然沒有計算器和計算機那么方便,那么,算盤到底還有沒有必要傳承下去呢?答案是肯定的。這不僅是因為算盤是已經流傳2600年的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算盤其實非常有利于培養人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因此,咱們國家如果能在幼兒園、小學時期重新設立珠算課,一定會是一件一舉三得的好事:第一,孩子們的手指功能得到了鍛煉;第二,孩子們的腦力、算力也能得到鍛煉;第三,咱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可以得到傳承和弘揚。那么,屏幕前的你知不知道什么算盤的口訣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