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駭河是一條大型防洪排澇、農業灌溉河道,是三皇五帝時期大禹治水“禹疏九河”之一的千年古河道。徒駭河(沾化段)縱貫濱州市沾化區,從大高鎮入境,在馮家鎮經套爾河注入渤海,全長89km,流域面積533.5平方公里,是沾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母親河”。
突出問題
受生活源、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污染影響,徒駭河水質惡化,水生態嚴重破壞。因河道逐年淤積,水資源匱乏,汛期“有水留不住”,非汛期“無水可用”導致個別河段斷流。
徒駭河(沾化段)美景
主要做法
一是強化高位推進,統籌治水大局。深入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全面落實河湖長制,開展日常巡河、護河,累計整治各類涉河違法事項200余處,清理沿河漂浮物3.7萬噸。
二是打造水利工程,保障充沛水源。投資6.8億元實施徒駭河綜合治理、涵閘加固重建、河道清淤疏浚等工程,增加雨洪水攔蓄能力475萬立方米,有效提升河道蓄水、防汛能力,水資源量有效提升。
三是突出靶向施策,推進總氮削減。針對生活源總氮貢獻占比高的突出問題,投資5400萬元提標擴建城市污水處理廠,投資1.1億元推進配套管網建設和雨污分流改造,投資7500余萬元完成沿線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探索畜禽治污新模式,全面實施糞污綜合利用,推廣“農作物秸桿—青貯飼料—糞污還田—農業種植”的“種養一體化”模式,實現糞污“零排放、全消納”,助推入海河流總氮削減。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水和諧。實施水生態恢復工程,人工濕地、自然恢復濕地達1.6萬畝。投資10億余元建成徒駭河城區段和上游27公里慢行路公園,建成大禹廣場、漁鼓戲臺、生態棗林等人文景觀,沿河兩側旅游垂釣、休閑度假群眾日益增多,真正實現人水和諧目標。
河道治理前
河道治理后
治理成效
一是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1—2023年徒駭河(沾化段)水質連續三年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完成劣Ⅴ類到Ⅲ類的蛻變。2023年,徒駭河總氮濃度同比削減52.24%,較2020年提升25.3個百分點,總氮治理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應用。二是水資源效益持續提升。實現了由水資源匱乏到水資源優化提升的轉變,非汛期水位從1.5米增長到2.5米,汛期水位達3.1米以上,蓄水量達到1600萬立方米,徒駭河灌溉鄉鎮由7個增加至10個,受益人口20余萬人。三是水生態系統全面恢復。徒駭河(沾化段)自然岸線率提升至61.12%,河道及兩岸人工濕地、自然恢復濕地達1.6萬畝,丹頂鶴、白天鵝、灰鶴等一大批國家保護鳥類棲息成群,藍蛤、黃河刀魚再度重現徒駭河,實現了“有水有草、有魚有鳥”的自然水生態景觀。四是水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徒駭河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大禹治水成為水利建設和生態保護的典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漁鼓戲,成為濱州市一張靚麗文化名片,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老邪上任》作為山東省唯一戲劇類作品榮獲第十八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群星獎。五是水經濟產業快速壯大。培育沾化冬棗特色產業,種植面積由10萬畝增加至30萬畝,產值突破50億元,棗農人均增收2000元,沾化冬棗入選第一批“好品山東”品牌。依托沾化冬棗、河海鹽田等資源,創新開發了大型文化采摘之旅、棗鄉河海觀光之旅等旅游產品線路,年接待游客7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3億元。
生態修復前
生態修復后
經驗啟示
沾化區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推行畜禽養殖治理新模式,破解總氮治理難題。堅持以點源治理帶動水環境質量提升,促進水生態逐漸恢復。堅持多措并舉,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帶動沾化冬棗產業再次騰飛,成為環境保護助推產業發展的典型。徒駭河(沾化段)的治理模式,可為流經城區、農灌區的入海河流治理提供借鑒。
徒駭河(沾化段)美景
來源:山東省生態環境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