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把年輕人逼成了“高知外賣員”?誰又讓一群寒窗十年的人,最后成了“低薪房產中介”?別再怪孩子不爭氣了,真相是:系統出問題了。
2025年夏天,大學畢業季照舊如期而至,但這一季的熱鬧背后,是更寒冷的現實。
1222萬,這是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峰值。而這背后,還躺著過去兩年未就業的七百萬人。
一個事實正在變得無法掩蓋:大學,不再是改變命運的通道,而成了“延遲失業”的緩沖區。
過去三十年,中國的高等教育按下了加速鍵,一年接一年地擴招,專業越開越多,大學越來越不像大學,卻越來越像流水線。
學生進來前是人,出來后成了螺絲釘。只是,這些螺絲釘如今連機器都沒有了。2025年的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已無力承接這批“高學歷工蟻”。
更諷刺的是,被培養出來的所謂“金螺絲”,也開始搶“鐵螺絲”的活干。碩士送外賣,博士競聘社區崗,本科生在考公和考研之間反復橫跳,部分人最終在政策夾縫中暫緩就業。
怪學生不努力?可你看看高校到底教了他們什么?一堆“滯后產業十年”的課程,一堆“脫離現實”的空殼文憑,還有一門從小到大的“必修課”,英語。
英語?2025年了,中國人還在為四六級焦頭爛額,部分國際項目學生仍在為雅思分數掙扎。可問題是,今天的中國,真的是靠英語立國的嗎?
2001年,中國加入WTO,英語被正式納入小學主課。媒體說那是“與國際接軌的標志”,家長說那是“高考的籌碼”。
可誰想到,二十多年過去,這門語言變成了部分群體的能力枷鎖。不是所有人都要做國際精英,不是所有崗位都需要外語溝通。
可相當比例的中國孩子,卻被卷入這場無法回避的語言競賽。
在北京、廣州、上海,無數高校理工科學生因英語短板喪失科研機會。他們可能在算法上碾壓全球,卻在一門“聽力選擇題”上栽了跟頭。
更殘酷的是,技術翻譯的瓶頸尚未突破:AI能處理日常對話,卻難解專業論文的復雜邏輯;能生成字幕,但無法替代學術辯論的即時交鋒。
當中國科研仍需國際期刊認證時,英語仍是繞不開的工具。這一切合理嗎?需要反思。但它存在了二十年,而且還在繼續。
現在,是時候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了:我們為什么要把英語當作全民強制必修課?
技術在變。AI翻譯正以指數級速度進化,實時翻譯、語音識別、字幕同步,這些曾經需要“高分英語”的任務,現在一部手機就能完成。
文化在變。中國不再是那個以“西方標準”為榮的國家。科技、工業、外交、文藝,中國正在重構自己的價值體系。
世界也在變。中文學習需求正在全球爆發,據漢辦統計,2024年海外中文學習者突破1.5億,中文教師缺口高達500萬。
那我們呢?我們還在死守著一套“用英語換未來”的舊邏輯。這一套邏輯,不只是資源錯配,更是機會剝奪。
英語不僅剝奪了學生的時間,更壓縮了其他學科的空間。一個學生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當英語成為“升學之門”,它自然擠壓了理工、人文、藝術等其他原本可以開花的土壤。
尤其是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孩子,他們的母語都未必掌握純熟,卻被迫為一門“高成本語言”耗盡青春。
這種失衡,還要繼續多久?很多人說,英語是國際交流的工具,不能放棄。沒錯,工具可以用,但不必全民強制。
真正的改革路徑,是讓英語回歸工具屬性,弱化義務教育主干地位,強化專業需求導向。就像駕駛、編程、攝影,有用,但不強求。
與此同時,中國應該把更多教育資源,投入到自身文化的輸出中去。中文教育全球化的機遇已經打開。
新東方的轉型就是一個信號:曾經靠英語培訓起家的它,如今通過在線平臺向海外輸出中文課程。
而更大的潛力,藏在千千萬萬的大學畢業生中。如果政策引導得當,平臺搭建得好,他們完全可以成為“文化輸出的主力軍”。
一個懂短視頻運營的中文教師,服務100名海外學員的月收入可達5000元,而這,僅僅是起點。
更值得期待的,是這種方式背后所代表的價值轉向。不再是苦哈哈地追逐“西方標準”,不再是把自己壓成工具人,而是以文化主體的身份,走出去,講中國的故事,賺世界的錢。
當然,這一切不是一蹴而就的。政策、平臺、支付、監管,全都需要配套,但方向要先走對。
如果我們繼續用20年前的標準培養今天的孩子,那未來就不只是“就業難”,而是“國家人力資源的系統性浪費”。
有人說,弱化英語必修是“逆全球化”。錯了,這恰恰是“再全球化”的開始。英語不是全球化的唯一鑰匙,多語言、多文化、多路徑,才是真正的開放。
當中國不再在語言上自我設限,我們才能在文化上真正站起來。所以,別再問“大學生為什么找不到工作”了。
他們不是不夠努力,而是被教育系統困在了一個脫節于時代的坐標系里。與其繼續往死胡同里走,不如掉頭重建。
從破“英語迷信”開始,讓大學生重新成為有尊嚴的人,而不是被時代消費的“工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