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外媒報道:以色列與美國聯合設立的人道援助中心向加沙平民發放的面粉中,摻雜了高度成癮性的阿片類藥物——羥考酮。
這并非孤立事件,加沙媒體辦公室證實,已記錄至少四起證詞,表明人們在面粉袋中發現了完整的藥片,且多為處方類止痛藥。
援助摻毒品
羥考酮是一種常用于癌癥晚期緩解劇痛的麻醉劑,具有極高成癮性,一旦攝入,可引起意識模糊、呼吸衰竭甚至精神障礙。
在醫療系統已瀕臨崩潰的加沙地區,這種毒品的傳播,意味著極大的社會災難。
更令人警惕的是,這些所謂的援助物資,來自一個名為“加沙人道主義基金會”的機構,其背后卻與美國軍事承包商和以色列軍方有著深度勾連。
在封鎖和圍困下,加沙人民幾乎別無選擇,只能依賴這種“援助”維持基本生存。
這份被包裝成人道主義的物資,實際成為了操控與傷害的工具。
對加沙人民來說,拿到面粉已不再是幸運。除了潛藏毒品的風險,他們還需冒著生命危險前往分發點。
在那里,以色列軍方部署了重兵把守、設立圍欄和火力陣地,甚至規定了嚴格的“行為標準”:不按時排隊、站錯位置、靠近邊界線,都可能成為被槍擊的理由。
聯合國多份報告顯示,已有超過五百名平民在這些分發點喪命,數千人受傷。
有以色列士兵匿名證實,他們曾接到命令,在援助中心附近對群眾直接開火。
這一制度化的殺戮機制,將糧食變成了誘餌,把領取食物的人變成了活靶。
令人痛心的不僅是行為本身,更是這種行為背后展現出的戰略邏輯。
通過面粉下毒、武力鎮壓等手段,美以并非僅僅想摧毀加沙的基礎設施,更是在試圖從精神層面、社會結構層面,徹底瓦解這個巴勒斯坦族群的反抗意志。
與傳統意義上的軍事占領不同,這是一種更加隱秘、但更具穿透力的“軟性戰爭”模式。毒品不是為了獲利,而是為了控制。
援助不再是援助,而是一種心理戰,一種披著人道主義外衣的深度操控工程。
這些行為所涉及的惡劣程度,早已遠超個體犯罪或軍紀問題的范疇。
根據國際法,蓄意攻擊平民、阻礙援助、散播毒品等行為可構成戰爭罪,甚至觸及種族滅絕的法律標準。
然而,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多次否決,直接阻斷了對以色列的調查和制裁程序。
美國國內也未能幸免批評之聲,多名國務院官員因不滿政府對以色列行為的包庇而公開辭職,他們指出,美國在對待以色列的軍事援助時幾乎無任何問責機制,甚至“先援助再調查”,使得所有暴行都披上了合法外衣。
美國惡行
這一模式的可怕之處還在于其可復制性。
在敘利亞,美國曾向農民提供被污染的種子,導致農作物大面積絕收;在非洲,一些名為援助、實為控制的項目頻頻上演。
這些案例共同揭示出一個深層邏輯:強權國家正借助援助渠道,通過經濟、醫療、食物等軟性手段,悄然改寫受援國的社會結構與政治自主性。
對被圍困的加沙來說,這種控制則更加赤裸和致命——既無法拒絕,又不能揭露,仿佛一場沒有硝煙卻持續致命的攻勢。
加沙的悲劇正在成為現代戰爭方式轉變的縮影。
過去,軍事打擊依賴炮火和軍隊;而如今,“高危援助”“毒化物資”則更隱蔽、更難防,且更容易逃脫國際法的追責。
聯合國與國際刑事法院雖有法律框架,但面對美國的保護性否決、以色列的抗拒態度和輿論遮蔽,追責之路漫長且力不從心。
以色列政府一面強調自衛權,一面將食物軍事化;美國政府表面強調平衡,實則提供物資、情報與法律“遮羞布”。
更令人悲哀的是,國際主流媒體對這一切的反應多為沉默甚至配合。
在西方輿論場中,加沙事件常被簡化為“恐怖主義問題”,以色列的行為則被包裝為“精準打擊”。
很少有人去追問:被炸毀的醫院、被射殺的平民、被毒化的孩子,他們的聲音是否曾被聽見?誰在為他們說話?誰又在為他們負責?
這一切都在說明:如果人道援助的機制本身被用作武器,那么這個世界已經離真正的正義越來越遠。
如果一袋面粉、一塊食物都可以被摻毒、被武器化,那所謂的國際法、道德底線、人道主義也不過是一層隨時可以撕掉的偽裝。
如今的加沙,已不僅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戰區,更是全球良知的墳場。每一份毒援,每一次無差別射擊,都是對文明世界的拷問。
如果國際社會繼續容忍沉默、縱容強權、放棄原則,那么在下一次面粉被下毒、下一次平民在援助點被槍殺時,我們已不能再說自己毫無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