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不忘駕趣,是智能時代的核心競爭力,是品牌基因的與時俱進。
文 / 吳毓
寶馬集團日前提出“智能駕駛”的新定義:致力于打造交互、操控、駕駛輔助的整體性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智駕確實是一種趨勢,讓車輛有了“自主”的能力與意識,可以主動識別、判斷、決策、執行,讓駕駛者放松緊繃的神經,有閑暇去評價車輛處理路況的能力。但智駕效果有多好,現在還不敢下結論,至少國內的法規還沒允許駕駛者的手離開方向盤。
更重要的,智駕是否能如“萬能鑰匙”一般地成為所有車款的最大賣點?又能否就此成為各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在寶馬集團的定義中,“智能駕駛”不僅僅是單一維度的智駕輔助能力,更要同時包含座艙內的交互、駕駛者的體驗。簡單地說,智駕應該是一個整體解決方案,
這里所談的“交互”,不止是控制娛樂系統、舒適體驗,以及設定目的地、選擇停車位,而是駕駛維度的立體交互——即使是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全面介入,駕駛者仍然保持與車輛的“對話感”與“控制權”。
上世紀(參數丨圖片)八十年代的英國小說《火狐》描述了類似的情景:飛行員所佩戴的頭盔,安裝有監測思維過程和眼睛活動的傳感器,并能實現腦脈沖傳導。當飛行員的眼睛看到目標,腦脈沖就傳遞到武器控制與制導系統,雖然不能實現先敵發現,卻能實現先敵發射空空導彈或機炮。
未來的人-車交互,也具有相似的能力。
智駕時代,駕駛者仍是車中惟一的決策者——雖然有智能輔助監控、識別與判斷,但在不影響安全的前提下,人仍然能隨時優化駕駛,甚至一票否決智駕系統的選擇。
這要求車比以前更懂得人,懂得人的需求、懂得人的邏輯。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說:“寶馬堅信,智能駕駛不是秀科技。我們致力于把’人車合一’推向新境界,讓車更懂你,開起來默契得就像本能!”
想到這一點,并不難。做到這一點,卻很難。
讓車更懂你的背后,是全新一代智能電子電氣架構——4臺高性能計算機,分別負責4大核心用戶功能。
通過高集成度和智能化設計,“駕控超級大腦”首次將動力及底盤控制二域合一,令傳動、制動、轉向以及充電、能量回收等核心子功能高效集成;全新數字神經網絡使決策鏈路的延時小于1毫秒,信息處理速度較以往系統提升10倍。
4核“超級大腦”、1毫秒延時的數字神經網絡,與BMW動態性能控制系統協同配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完成所有駕駛動態功能的計算,在各種駕駛場景下都帶來更順暢更敏捷的操控體驗。
1964年,在BMW 1800的廣告結尾,“aus Freude am Fahren(為了純粹駕駛樂趣)”首次亮相。此后, “Freude am Fahren”純粹駕駛樂趣,就成為寶馬的品牌哲學,并延續至今。
在智能化時代,“駕控超級大腦”會成為駕駛者的“外掛”,統籌車輛動態、提供決策參考,并與駕駛者實時交互,其核心仍然是提升駕駛者的體驗。對于寶馬集團,所有技術創新都服務于人,都歸于駕駛,純粹駕趣仍是寶馬品牌最閃亮的星。【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