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代價:為何鉛會藏身于顏料之中?
人類對鮮艷色彩的追求,幾乎與文明史一樣悠久。然而,在現代化學工業興起之前,穩定而明亮的顏料來源極其有限。在眾多選擇中,含鉛化合物因其獨特的化學性質,在數個世紀里成為了藝術家們調色盤上的主角。
梵高的《向日葵》(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以梵高的畫作為例,他那舉世聞名的《向日葵》中,熱烈而明亮的黃色就主要來自于“鉻黃”(主要成分為鉻酸鉛,PbCrO?)。這種顏料覆蓋力強、色彩鮮艷且干燥快,深受19世紀畫家的喜愛。同樣,許多古典油畫中那種厚重、明亮的紅色,則來源于“紅鉛”(又稱鉛丹,Pb?O?);而那種能夠完美表現肌膚光澤與織物質感的“鉛白”(主要成分為堿式碳酸鉛),更是自古羅馬時代起就統治了西方繪畫數千年。
紅鉛Pb?O?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鉛化合物之所以能成為優良的顏料,原因在于其化學結構能有效地吸收和反射特定波長的光線,從而呈現出穩定、飽和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它們易于制造,成本相對低廉,這使得含鉛顏料在歷史上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
然而,藝術上的成就,掩蓋不了其固有的毒性。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鉛的毒性有了深刻的認知。但在一些成本敏感、監管相對寬松的領域,例如廉價的工藝品、部分玩具涂料、不合格的彩釉陶瓷餐具,甚至是某些民間偏方中,這些“物美價廉”的傳統含鉛配方依然陰魂不散。當幼兒園的管理者出于愚昧的“創新”心理,將這種僅供外用的工業產品用于食品“調色”時,就親手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沉默的入侵者:鉛中毒如何摧毀一個孩子?
鉛一旦進入人體,便會化身為一個“沉默的入侵者”。它的可怕之處在于,它善于偽裝。在化學性質上,鉛離子與人體必需的鈣、鐵、鋅等金屬離子有相似之處,這使得它能“鳩占鵲巢”,悄無聲息地滲透到人體的各個器官和系統中,尤其是大腦、血液、腎臟和骨骼。
鉛中毒會對人體各個部分都造成損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血鉛指的是血液中的鉛含量,理想狀態下,人體內的血鉛濃度應為0,但由于鉛普遍存在于環境中,人體內通常都有微量的鉛。而鉛是一種有毒重金屬,血鉛過高就會導致鉛中毒。接觸鉛可對各年齡組人群的健康造成影響,引起身體長期虛弱。它對幼童尤為有害,因為發育中的神經系統容易受到鉛中毒影響,即使低度接觸也會造成影響。
一名血鉛中毒幼兒牙齒上有黑色物質(圖片來源:極目新聞)
鉛中毒的臨床表現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中毒通常由短時間攝入大量鉛導致,會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甚至昏迷和循環衰竭。而更為常見、也更具欺騙性的是慢性中毒。早期癥狀往往是乏力、頭暈、食欲不振、腹脹便秘等,很容易被忽視。但隨著毒素累積,它將對神經系統、造血系統、消化系統和腎臟造成持續性的損害。據衛生計量和評估研究所估計,2021年,全球共有150多萬人死于鉛暴露。
為何兒童是最大的受害者?
對于正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期的兒童來說,鉛的傷害是毀滅性的,且常常不可逆。與成年人相比,六歲以下兒童在同樣環境鉛濃度下更容易中毒,并非偶然。
一些玩具可能含有鉛(圖片來源:CDC)
首先,兒童有更多的手口行為,喜歡啃咬玩具、手指,這大大增加了鉛從口入的風險。更關鍵的是,兒童的消化道對鉛的吸收率遠高于成人。同時,由于身高原因,兒童的呼吸帶恰好在距離地面1米以內的空間,這里是汽車尾氣、工業粉塵等含鉛顆粒物沉降濃度最高的區域。
而且兒童的排泄能力要弱得多,成人在攝入鉛后,約99%最終能通過代謝排出體外。但對于兒童來說,大約只有三分之二的鉛可以被排出,剩下三分之一會滯留在體內。
兒童時期鉛中毒會導致大腦灰質(圖中橙色部分)損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鉛是強烈的神經毒素。成年人體內90%以上的鉛會“鎖定”在骨骼中,相對穩定。而兒童體內只有約70%的鉛在骨骼,且流動性更大,更容易重新進入血液,攻擊軟組織。最致命的是,兒童的血腦屏障尚未發育完全,這道保護大腦的“城墻”存在漏洞,使得鉛離子能長驅直入,對嬌嫩的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永久性損傷。這會直接導致兒童智商(IQ)的永久性下降,并引發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手眼協調能力差等一系列問題,其負面影響將伴隨孩子一生。
守住底線,我們可以做什么?
首先,要從“口”上把關。在選擇餐具時,盡量使用內壁無色、無花的白瓷或釉下彩陶瓷,它們的表面平滑,顏料被封在釉層之下,更加安全。避免用色彩鮮艷的陶瓷餐具盛放醋、果汁等酸性食物,以防鉛等重金屬溶出。
在市場上出售的顏料(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其次,要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告誡孩子不要啃咬涂有油漆的鉛筆和玩具,不把手指放入口中。勤洗手、勤剪指甲,尤其是在飯前和玩耍后,這樣可以有效洗去手上沾染的鉛塵。
最后,要警惕環境中的“隱形鉛”。遠離車流量大的馬路邊和工業污染區,不要在廢品收購站附近逗留。家裝時選用環保的無鉛油漆。家長自己也要注意,少用染發劑,警惕成分不明的劣質化妝品,避免讓孩子接觸。(楊雨鑫)
參考資料:
https://www.news.cn/local/20250708/504259d5b58b45f8afe43209edf8053c/c.html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51946069129735.html
http://www.senqingzn.com/dy/article/K3V0MS9F055040N3.html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questions-and-answers/item/chemical-safety-lead-poisoning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does-lead-poisoning-lead-crime
審核: 薛斌 上海海洋大學副教授,中國化學會《化學通訊》編委、《無機鹽工業》青年編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