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烏其多
審校 | Ziv
只想簡單刷個鍋,結果買到三聚氰胺海綿,已經夠讓我鬧心的了:
(圖片來源:本人手機相冊)
沒想到,買完后發現它還降價了?!
沒錯,某寶熱銷的某“神奇納米海綿魔術擦”正是用三聚氰胺制成的!
“重審”三聚氰胺
說起三聚氰胺,大家都對曾經那場集體創傷性慘案記憶猶新。但或許很多人還不太清楚,商家突破人性底線、干這喪盡天良的事兒到底為啥?
簡單來說,三聚氰胺(英文名:Melamine)的分子式是C3H6N6,其氮元素的質量分數高達66%左右(氮原子的質量較大)。相比之下,真正的蛋白質平均含氮量只有16%左右。所以不法分子把三聚氰胺加入奶粉,就是為了在在凱氏定氮法等常規檢測中偽造蛋白質含量達標的假象。
三聚氰胺是白色晶體粉末,無明顯氣味,工業品可能含微量雜質(圖片來源:cultivatorphytolab)
三聚氰胺化學性質穩定——耐高溫、難分解、難揮發,因此廣泛而合法地活躍在化工界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里:
比如說,三聚氰胺會和甲醛生成一種熱固性塑料三聚氰胺-甲醛樹脂(C4H6N6O),也叫密胺樹脂,具有抗污漬、耐高溫、耐撞擊、不易收縮等特點,可用于制作汽車涂料,櫥柜面板、飯鍋旋鈕、馬桶座椅等……
可以說讓我們從住到行,從吃到拉,一鍵全含,盡享塑料人生。
三聚氰胺飾面材料(圖片來源:Bing)
它們甚至會被用來制作杯碗盆盤——你一定聽過這種餐具另外一個更為通俗的名字:仿瓷餐具。
一些三聚氰胺樹脂餐具(圖片來源:四川大學)
那么,這些三聚氰胺制品對我們有害嗎?
其實,只要不進入人體,它本身沒什么危險性。但根據食品安全中心的說法,三聚氰胺樹脂餐具是不能用于盛放濃堿和高酸性食物,也不能用來微波加熱,因為這會導致其化學鍵斷開并將三聚氰胺滲入食物。
三聚氰胺難以在生物體內代謝。如果攝入過量,就會像之前那場重大悲劇一樣,引發腎結石甚至腎衰竭。
三聚氰胺如何混成海綿登堂入廚?
回到神奇的魔術海綿上,三聚氰胺海綿本質上就是上文說過的三聚氰胺-甲醛。
說到這你可能迷糊了,等會兒,硬得都能冒充瓷器的材料,怎么又拉胯到變成軟綿綿的了?
其實就像碳元素既能組成堅硬的金剛石,也能組成柔軟的石墨一樣,雖然具有相同的元素,但由于原子排列方式的差異,會讓材料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機械性能。
三聚氰胺樹脂的形成由兩個階段組成——甲基化和凝結:
三聚氰胺樹脂熱固化反應原理(圖片來源:Nature)
通過甲基胺分解成三聚氰胺(圖片來源:Nature)
最終形態的三聚氰胺樹脂本質上是一種三維網狀結構的高分子聚合物。這種高分子聚合物的可塑性非常強:餐具需要高密度結構,就會經歷高溫高壓的模壓成型,讓樹脂充分交聯固化。
而魔術海綿本質是開孔泡沫,它的秘訣在于發泡劑——在樹脂固化前混入發泡氣體,就像做面包時加入酵母產生氣孔。這些微米級的氣孔破壞了材料的連續性,使堅硬的材料變得可壓縮。
顯微鏡下的三聚氰胺海綿內部,很像絲瓜的筋絡(圖片來源:Bing)
也正是因為以上工藝加持,魔術海綿的物理去污能力非常強:
首先,其開孔結構具有強大的毛細作用,能吸附液體污垢。
其次,雖然海綿看起來軟軟的,但樹脂本質是堅硬的,這種硬度大于污垢,小于被清潔物品,所以使用時有點類似砂紙,刮擦能力超強。
最后,別忘了三聚氰胺本身的特性:耐火耐高溫、抗老化等。所以它被選中來制作海綿,可以說一點也不奇怪了。
然而,它還是可能會進入我們的大腦...
經以上說明,或許大家已經消除了對三聚氰胺海綿不必要的誤解,然而事情并沒有結束。
2024年,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聯合團隊選取了三款魔術海綿,證明其能釋放出大量微塑料(微塑料是指那些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它們可以源自各種日常用品,如塑料包裝、化妝品和洗衣服物料)。
據研究,三聚氰胺海綿的密度越低,釋放量越大,每克能釋放出大量650萬個微塑料纖維(MPFs)。
這是什么概念?城市居民每日吸入微塑料纖維約100-300根,1克海綿釋放量 ≈ 一個人55~178年的吸入量(理論積累值,實際上人體會排出部分)。而放眼全球,因消耗清潔海綿而產生的總排放量已達到4.9萬億根。
微塑料的排放過程(圖片來源:pubs)
在過去的兩三年里,全球范圍內,微塑料對人體的危害有較多數據成果:
2023年,科學家證明微塑料幾乎可以入侵人體所有部位,包括女性和男性生殖系統;
2024年,醫學研究結果表明,微塑料可導致患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風險增加;另外一項研究表明,<1μm的納米級微塑料可經神經直接入腦,或跨越血腦屏障,侵入大腦從而導致帕金森病以及相關神經性疾病的發生。
總之……大量微塑料進入身體,絕非一件好事。
何況三聚氰胺樹脂微塑料可能緩慢釋放甲醛及三聚氰胺單體,會形成復合暴露風險,比普通的微塑料更加危險。
所以!出于環境保護和個人健康雙重考慮,強烈建議大家還是選取一些更環保的廚房清潔用具(本人已經回歸絲瓜絡刷碗的古典路線)。
參考資料
[1]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00846
[2]https://www.sciencing.com/melamine-formaldehyde-6495357/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pj2012162
[4]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r8243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