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上午,我還對官方通報的“食品添加劑超標導致兒童鉛中毒”的說法完全不信。
因為據我計算,即使是嚴重超標,比如添加劑的鉛含量為6mg/kg(國家標準是≤2mg/kg),一個體重15KG的兒童,少則需要103年,多則需要721年才能讓血鉛濃度累積到200—500μg/L,這顯然不可能。
我也考慮過極端情況,比如添加劑的鉛含量為1000mg/kg,那就只需7個月至4年便能累積到上述血鉛濃度。但這已屬于嚴重工業污染水平了,對于學校食堂而言,別說誤用,誤買的可能性都極低。
然而,調查結果卻狠狠打了我的臉。從三色紅棗發糕、玉米卷腸包中檢測出的鉛含量分別是1052mg/kg和1340mg/kg。
乍一看好像跟我的預測對上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我所說的極端情況,是指添加劑中的鉛含量,即沒被稀釋過的數值,如果以安全配比(≤0.1g/kg)添加,食物中只會剩下大約1mg/kg。
而實際檢測的卻是食物中的鉛含量,是經過配比稀釋后的數值。換句話說,如果真如官方所言,那幼兒園食堂所使用的添加劑,鉛含量比我預測的極端情況還要高得多,是真正的工業顏料。
目前網上對此的推測大多集中在鉻黃(CrO4Pb)上。因為在常見的工業顏料中,只有鉻黃能跟后廚使用的添加劑顏色匹配,而且糕點的顏色也跟鉻黃一樣鮮艷。其次,鉻黃的鉛含量高達641?000mg/kg,只需1.6g就會帶來1052mg/kg的鉛濃度,能輕易造成大面積鉛中毒。另外,鉻黃價格便宜,每公斤只要20左右,而食用色素,比如檸檬黃最低也要80,使用鉻黃符合節約成本的考量。
但這里有幾個問題。
第一,鉻黃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且顆粒大、密度高,停止攪拌就會迅速下沉到面糊底部,這種跟細沙一樣的東西,要如何充分混合進面糊中呢?
第二,鉻黃加熱時會產生一些綠色的鉻化合物,以至于做出的成品顏色不均,廚師是如何解決這道難題的?
第三,若面糊里加了小蘇打這樣的堿性輔料,就很容易和鉻黃反應生成可溶性鉻酸鹽,具有明顯的苦味和金屬味,孩子們察覺不了也就算了,一起用餐的老師也察覺不到嗎?
第四,如果僅僅是食物遭到鉛污染,為什么除了在園內用餐的兒童,部分由家長長期送餐的兒童也檢測出血鉛濃度異常呢?
第五,雖然檸檬黃比鉻黃貴得多,但用量極少,1kg檸檬黃足以制作10噸糕點了。幼兒園可不是食品加工廠,有必要為了幾十塊錢冒這么大的風險嗎?
由此可見,用鉻黃替代食用色素,想制作出美味且顏色均勻的食物,不僅在工藝上很難實現,更沒經濟賬可算,其他常見的鉛工業顏料,比如鉛丹、氧化鉛等也一樣,因此極少會被用來當做色素違法添加。
如果不是直接將工業顏料添加到食品中,那究竟是什么樣鉛污染源,能讓發糕和卷腸包中出現如此高的鉛濃度呢?要知道,1052mg/kg和1340mg/kg可是極其恐怖的數值,相當于每克發糕含有1.052mg鉛,每克卷腸包含有1.34mg鉛。
什么概念呢?以體重15kg的兒童來計算,其血容量大概1.2L,對鉛的吸收率是40%。想要達到血鉛濃度500μg/L,只需攝入1.5mg的鉛,也就是吃一小口發糕就能造成中重度鉛中毒,若是吃一整塊(50g),攝入的鉛含量則會超中毒劑量的30多倍。
從這個角度看,違規使用工業顏料似乎又變得合理了,不過考慮到不合理的地方更多,目前所公布的信息依然是矛盾重重。
沒辦法,耐心等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