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河北望都縣的麥田被無人機的光束照得亮如白晝。轟鳴聲中,收割機正與時間賽跑。6月天,孩兒臉。農民們清楚,一場不期而至的雨就能讓一年的汗水泡湯。但此刻他們從容不迫——手機振動,最新氣象預警已送達:“未來三小時無雨,放心搶收!”
氣象哨兵,田間瞭望。
在河北滄州南皮縣,9座氣象監測站與1臺雷達車如同農田的“不眠哨兵”。溫度、濕度、降雨、光照……這些關乎莊稼命運的數據,正被24小時嚴密追蹤。
“我們能提前一周預判降雨趨勢。”南皮縣氣象局副局長韓達指著實時監測大屏,“預警信息通過短信、公眾號直達農戶,連村里大喇叭都會響起。農機手該何時下地,種糧大戶哪天播種,全憑這些數據精準指揮。”
雷達天眼,蟲蹤無處遁。
“三夏”時節,豐收在望的作物也吸引著不速之客——遷飛性害蟲。傳統預測依賴天氣圖推演,如今中國氣象局的天氣雷達已化身“空中蟲情偵探”。
“稻飛虱這類害蟲,過去只能靠經驗猜它們從哪來、往哪去。”探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吳東麗指著一幅動態雷達圖解釋,“現在不同了!雷達能捕捉遷飛昆蟲群的實時軌跡。就像這幅圖,我們清晰看到蟲群起源地和飛行方向,預測落點區域,提前消殺,把蟲害扼殺在擴散路上!”
衛星透視,墑情盡在掌握。
齊魯大地上,衛星正以“上帝視角”守護良田。山東省氣候中心內,米級分辨率衛星影像勾勒出每一塊田地的精確邊界。
“這不僅是張地圖,更是農業生產的智慧底圖。”副主任李峰移動鼠標,衛星視角穿透地表,“夏播關鍵期,農田墑情(土壤濕度)遙感監測動態更新。哪塊地太干要補水?哪片區域過濕需推遲播種?墑情分布一目了然,灌溉時機和水量規劃從此精準科學。”
從冬小麥返青到夏玉米播種,衛星凝視著作物生長的每個階段。苗情差異被精準捕捉,長勢轉化升級有了科學依據,針對性田間管理措施得以提前部署。
多部門聯手,織就防護網。
國家氣象中心夏收夏種服務專班辦公室里,電話鈴聲與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這里正與農業農村部、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實時聯動,織就一張災害聯防聯控大網。
“國省兩級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評估實現一體化。”首席預報員宋迎波強調,“從干旱預警到干熱風防范,信息共享、措施聯動,只為將災害損失壓到最低。”
從河北麥田深夜搶收的燈光,到山東衛星屏幕上跳動的土壤濕度數據,氣象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三夏”戰場。昔日“靠天吃飯”的被動正被“知天而作”的主動替代。
當手機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好肥料,傳統農事在科技加持下煥發新生。這麥浪翻滾的豐收畫卷背后,是無數氣象科技工作者在屏幕前的無聲守護——他們用精準的數據與貼心的服務,為“中國飯碗”注入堅實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