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持續三個月的貿易戰中,美國不僅未能迫使主要經濟體屈服,反而在中國強硬反制下被迫撤銷部分關稅措施。
這種戰略退讓直接鼓舞了各國抵抗意志,迫使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調整策略,在延長談判期限的同時,將矛頭轉向更易操控的對象。
環球網消息,白宮宣布將"對等關稅"暫緩期延長至8月1日的同時,對14國亮出爪牙,特朗普在公開致日韓在的信件中,正式通告將從8月1日起對兩國加征25%關稅。
這封措辭強硬的信函中充斥著典型的特朗普式話術:一面聲稱25%稅率已是"格外開恩",遠不能彌補美日韓貿易逆差;一面威脅若日韓對等報復,美國將在現有基礎上再度加碼。
這份"制裁名單"還囊括南非、泰國、印尼等12個制造業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擬征關稅幅度最高達40%,這些國家共同特點是嚴重依賴對美出口。
對于特朗普發來的信件威脅,石破茂在8日的聲明中既表達"遺憾",又刻意淡化事態,強調特朗普提出的稅率較此前傳聞的30%-35%更為溫和,實質是"維持現狀的延期措施"。
日本現在其實很難做,既要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愿輕易讓步,又不敢真的激怒美國。所以只能一邊說軟話,一邊拖延時間反復和美國談判,而韓國至今未作出正式回應,韓媒表示李在明正在召開對美關稅的緊急對策會。
特朗普的這份名單里日韓打頭可以理解,畢竟這兩國在一眾“小弟”中,算是“聽話”的,特朗普又是一個愛捏軟柿子的人,但奇怪的是為什么沒有歐盟呢?
筆者看來原因有二:其一,歐洲早已表態了,美歐或短期內就要達成協議。
馮德萊恩日前表示,已準備好與美國達成原則性協議,她強調若談判破裂將堅決反制。這后半句完全可以不看,歐洲喊了這么久的反制,也沒看到影子,所以,從馮德萊恩的話里可以看出來,歐盟已經跟美國談差不多了,而日韓卻仍在僵持之中,所以特朗普選擇繞開歐盟。
其二,歐盟意圖拿中國換美國關稅減免的算盤可能得逞了。就在美歐密談期間,歐盟突然以"對等原則"為由,限制中企競標500萬歐元以上的醫療器械項目。
同時歐盟還單方面取消原定7月下旬的中歐經貿高層對話,而法國政要的言論直接暴露了歐洲的轉向。財長隆巴爾在論壇上公開鼓吹:"必須繼續修改規則,加強貿易壁壘。"工業部長費拉奇則危言聳聽地聲稱,中國"產能過剩"正對歐洲構成威脅。
從種種跡象可見歐洲已經做出了選擇,他們甚至認為不需要跟中國再談談。
但中國也不是吃素的,既然好話不愿意聽,那就上上手段。中方接連對歐發出3道制裁令。
其一為對歐盟進口白蘭地加征反傾銷稅,此舉精準打擊法國要害,該國包攬歐盟對華白蘭地出口總量的99%。
其二是延續對歐盟不銹鋼鋼坯的反傾銷措施,其三則是針鋒相對地限制歐盟醫療器械采購。當然中方也留有余地,只要符合條件的企業仍可申請關稅豁免。
面對中方反擊,法國財長竟倒打一耙,控訴被中美俄三國同時欺負,把歐洲形容成貿易戰受害者。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首先,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在先,限制醫療器械招標在后,中方不過是正常的對等反制,怎么就成了“欺負人”?
其次,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歐洲企業的歧視性政策才是真正威脅,但歐洲對此始終避重就輕。法國這種"不敢反抗美國,卻對中國重拳出擊"的雙標做派,不過就是懦夫行為。
最后,若非歐盟持續在烏克蘭問題上拱火,俄歐經貿關系也不會惡化至今日地步。
王毅外長近期在歐洲強調的"中國不是美國",恰恰點破了問題的本質,歐盟將美國強加的地緣政治邏輯錯誤套用于中歐關系,最終自食其果。
當前局勢揭示出兩條鐵律:其一,單邊主義終將反噬自身。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在中國這里碰壁后,轉向弱小經濟體收割短期利益,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只會加速美元體系解體。
其二,經濟脅迫注定失敗。歐盟幻想通過對華示強來緩解美國壓力,結果遭到三重反制。
回頭來看,當14個國家收到特朗普的關稅恐嚇信時,歐盟委員會正忙著為美國火中取栗。但"狡兔死,走狗烹"。
待美國收拾完日韓等"軟柿子"后,歐盟真能獨善其身嗎?法國政客的眼淚,恐怕流得還是太早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