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2025 BOC/BOA肺癌進展全景解析
整理 | 蘇旭晗審核 | 孟祥姣教授
2025年7月4日至5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聯合北京市希思科臨床腫瘤學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25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年度進展研討會(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在南京盛大召開。
借此機會,醫學界特邀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孟祥姣教授做客品牌欄目《研究者說》,為我們分享本次CSCO BOC/BOA大會的精華內容和個人學術觀點。
Q1
本屆CSCO BOC/BOA會議在南京順利召開,您認為在肺癌領域的Best of ASCO專場中,最值得我們關注和深入探討的研究有哪些呢?
孟祥姣教授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Best of ASCO從ASCO眾多前沿研究中優中選優。在肺癌專場中,我尤為關注抗體偶聯藥物(ADC)所取得的突破與進展。例如,在OptiTROP-Lung03研究中,蘆康沙妥珠單抗(SKB264 /sac-TMT)對比多西他賽用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和含鉑化療失敗后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評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結果顯示,SKB264組的客觀緩解率(ORR)高達45%,顯著高于多西他賽組的16%,差異達29%;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也顯著延長(6.9個月vs 2.8個月;HR 0.30,95%CI:0.20-0.46,P<0.001)。盡管兩組均未達到中位總生存期(OS),但蘆康沙妥珠單抗組已顯示出顯著的OS獲益趨勢。這項研究的成功隨訪與發布,讓我深刻體會到ADC藥物精妙結構設計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它如同一把精準的鑰匙,為患者打開了通往更長生存期的大門。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旨在探索EGFR/HER3雙特異性抗體ADC治療晚期小細胞肺癌(SCLC)的BL-B01D1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果。關于SCLC治療方案的選擇,究竟是靶向DLL3的雙特異性抗體更優,還是B7H3 ADC、EGFR/HER3 ADC或其他ADC藥物更具優勢,這一討論不僅展現了當前研發的活躍態勢,更增強了我們對ADC藥物廣闊前景的信心,標志著ADC藥物的時代可能已經來臨。
當然,目前仍有多項ADC藥物的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其應用也正逐步從后線向前線治療推進。例如,此前所述的蘆康沙妥珠單抗,該藥正在探索與免疫治療聯合用于EGFR突變患者的一線治療,以及與其他靶向藥物的聯合應用。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新藥研發走在世界前列,眾多相關研究的開展,必將為患者帶來更長的生存獲益和更豐富的治療選擇。
Q2
請問您如何看待這些研究對于肺癌臨床實踐的影響?未來ADC藥物是否有可能會成為常規治療方案的一部分?
孟祥姣教授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ADC藥物在肺癌領域已經投入臨床應用。例如,靶向HER2的ADC藥物德曲妥珠單抗(DS-8201)以及針對EGFR突變患者的蘆康沙妥珠單抗均已獲批相關適應證,并已走入臨床實踐。當前ADC藥物的主要局限在于其尚未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價格相對較高。如果未來價格能更可及并被納入醫保覆蓋范圍,相信它將成為肺癌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畢竟,兼具良好療效和較低毒副作用的治療方式,自然會贏得更多患者的青睞。
從治療路徑來看,盡管目前選擇豐富(如EGFR突變患者:前期可接受靶向治療,耐藥后可能轉向免疫聯合化療,或MET擴增時采用MET抑制劑聯合治療等),但當再次出現耐藥時,ADC藥物便成關鍵的后續治療選擇。受限于醫保政策,目前ADC藥物多用于后線治療——即在醫保覆蓋、可及性更高的方案用盡之后。然而,隨著前線治療研究數據的不斷積累,ADC的應用必然逐步前移。目前已有多個ADC藥物正積極推進一線治療的臨床試驗,未來有望重塑肺癌臨床治療格局。
ADC藥物的發展仍任重而道遠。首先,在一線治療中,免疫聯合ADC的方案能否優于傳統的免疫聯合化療?即使在PFS上展現出一定優勢,這種優勢是否能轉化為OS的獲益?其次,在維持治療方面,例如肺腺癌患者目前的標準治療是免疫聯合培美曲塞方案,將來是否會被免疫聯合ADC取代?兩者在安全性方面孰優孰劣?以上問題目前均無定論。我正在參與相關的臨床研究,非常期待這些研究包括PFS、OS及安全性在內的關鍵數據能盡快揭曉。
Q3
從整體的趨勢看,您認為當前肺癌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這些熱點方向在本次ASCO以及CSCO BOC/BOA會議上又是如何體現的?
孟祥姣教授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雙特異性抗體無疑是未來生物醫藥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其是否能夠取代現有的單抗類藥物,仍有待進一步觀察和驗證。以帕博利珠單抗為例,該藥物已經積累了大量堅實的臨床數據,確立了其在多個適應證中的治療地位。盡管部分研究顯示雙抗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優于單抗的結果,但其是否能成為主流方案的關鍵,仍在于能否顯著改善OS。畢竟,延長OS始終是衡量腫瘤治療效果最核心、最具臨床價值的指標。
在肺癌領域,新藥研發蓬勃發展,治療選擇日趨多元化。以HER2靶點為例,過去主要依賴DS-8201、 SHR-A1811等ADC藥物,如今涌現出宗格替尼、BAY2927088等小分子靶向藥物。藥物類型及種類的豐富極大擴展了患者的選擇空間,也為探索更高效的聯合治療方案提供了可能,從而有望進一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這也是當前腫瘤治療發展的核心趨勢之一。
除了治療手段的進步,精準識別患者群體并實施個體化分層治療也至關重要,MONSTAR-SCREEN-3研究正是該理念的體現。該研究基于超靈敏全基因組測序(WGS)技術,在術后特定時間點進行微小病變殘留(MRD)檢測,顯著提升了檢測的全面性并有效降低了漏檢率。其核心目標在于預測患者術后的復發風險,從而為每位患者量身制定更為精準的治療策略與干預時機,最終實現延長生存期、降低復發風險的目標。
專家簡介
孟祥姣 教授
胸部放療四病區 主任
主任醫師,芝加哥大學訪問學者
榮獲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
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
山東省醫務系統“最美女職工”
獲山東省科學技術青年獎
為首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三項
中國抗癌協會青年理事會常務理事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血管靶向專委會委員
山東省臨床腫瘤學會轉化醫學專委會主任委員
山東省臨床腫瘤學會非小細胞肺癌分會副主委
山東省抗癌協會小細胞肺癌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山東省抗癌協會腫瘤精準治療分會副主任委員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