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方城市在暴雨中開啟 “看海模式”,南方的贛州古城正淡定地喝著客家米酒 ——2024 年夏季暴雨期間,贛州老城區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街道卻連積水都沒沒過腳踝。這座被章江、貢江、贛江三江環抱的 “浮城”,靠一套宋朝的排水系統,硬是做到了 “千年不澇”。更絕的是,當地大爺在宋城墻上晨練,腳下踩著的磚縫里還藏著排水的秘密;游客在八境臺喝茶,窗外的江水漲得再兇,古城里的老字號面館照樣開門營業。今天就帶大家解鎖這座 “防水古城”,看宋朝工程師如何用 “土辦法”,讓現代市政工程都自愧不如。
一、宋朝黑科技:千年不澇的 “防水密碼”
福壽溝:古代版的 “地下管網”
贛州的 “防水秘籍”,藏在地下 3 米處的福壽溝里 —— 這套北宋熙寧年間修建的排水系統,總長 12.6 公里,比北京故宮的排水系統還早 200 年。它的設計堪稱 “古代水利教科書”:
魚嘴分流:進水口做成魚嘴形狀,能自動分流雨水和污水,就像給古城裝了 “智能分流閥”;
水窗防倒灌:在出水口裝了 “水窗”(相當于古代版止回閥),江水上漲時自動關閉,江水退去后靠水力打開,連現代工程師都感嘆 “原理簡單卻無解”;
磚縫玄機:溝體用桐油、糯米、石灰混合澆筑,縫隙里嵌著竹條加固,硬度堪比混凝土,800 多年過去,至今還在正常 “工作”。
在福壽溝博物館,工作人員演示了模型:當模擬暴雨降下,福壽溝的水流速度比旁邊的現代管道還快。有市政工程師看完說:“我們現在用電腦設計的管網,排水效率居然不如宋朝的‘土辦法’,這臉打得有點疼。”
會呼吸的城墻:宋城墻的 “防洪智慧”
贛州的宋城墻不僅是文物,更是 “活的防洪堤”——
城墻高度漸變:沿著章江的城墻高 7 米,貢江段高 5 米,根據不同河段的水位量身定制,就像給古城穿了件 “量身定做的防水衣”;
馬面凸臺設計:城墻上每隔 60 米就有個凸出的 “馬面”,既能防御外敵,又能減緩水流對城墻的沖擊,堪稱 “攻防一體的防洪堡壘”;
排水孔密布:城墻底部有 100 多個拱形排水孔,孔內刻著 “孔口向下傾斜 5 度” 的設計,雨水順著城墻流到孔口,自動向外排,不會滲入城內。
有次暴雨過后,我在宋城墻上看到神奇一幕:城墻頂部的積水順著排水孔成串流下,像掛了道水簾,而墻內的街道干爽如初。本地大爺說:“這城墻比我爺爺的爺爺還老,卻比新建的小區還能扛雨。”
二、古城漫游:在宋朝的 “防水城市” 里打卡
宋城墻:走在千年防水線上
從涌金門到八境臺的 “防水巡禮”
涌金門段:這里的城墻排水孔最密集,每 3 米就有一個,孔口刻著 “光緒年間重修” 的字樣。退潮時能看到排水孔排出的清水匯入江里,與江水形成明顯分界線,像給古城裝了 “凈水器”;
八境臺段:登上八境臺,能同時看到章江、貢江匯合成贛江的奇觀。臺內的展覽還原了福壽溝的構造,有個互動裝置能讓你 “親手” 打開水窗,體驗宋朝工程師的智慧;
西津門段:城墻下的 “鎮水鐵牛” 是網紅打卡點,這頭清朝的鐵牛重達 5 噸,據說 “牛在城在,水漲牛不淹”,至今還沒人見過鐵牛被淹的樣子。
? 打卡攻略:租輛自行車沿城墻騎行,1 小時就能走完 13 華里的宋城墻,沿途能看到 “老贛州” 的生活 —— 大媽在城墻根跳廣場舞,大爺們圍著棋盤下棋,城墻的排水孔就在他們腳邊默默工作。
福壽溝博物館:地下管網的 “地上說明書”
解密千年不澇的 “沉浸式體驗”
地下展廳:沿著旋轉樓梯走到地下 3 米,就能看到福壽溝的 “原件”—— 保存完好的磚石結構,水流在溝內嘩嘩作響,講解員說 “這水流聲 800 年來就沒停過”;
水窗演示:用聲光電還原水窗的工作原理,當模擬江水上漲時,木質水窗自動關閉,配合 “嘎吱” 的聲響,像在看宋朝版《流浪地球》;
互動游戲:“我是宋朝工程師” 體驗區,讓你用積木搭建簡易福壽溝,很多小朋友玩到不肯走,家長笑著說 “比玩手機有意義多了”。
冷知識:福壽溝的名字取自 “福澤百姓,永絕水患”,而它的設計者劉彝,當年是贛州的 “市長”,相當于現在的市委書記兼水利局長,堪稱 “跨界牛人”。
郁孤臺:辛棄疾都點贊的 “防洪觀景臺”
站在制高點看三江交匯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辛棄疾筆下的郁孤臺,其實是座天然的 “水文觀測站”:
海拔優勢:臺高 14.1 米,比周圍地面高 8 米,就算三江同時漲水,也淹不到臺基,堪稱 “永不沉沒的觀景臺”;
視野絕佳:登臺能看到章江、貢江像兩條巨龍匯合成贛江,江水漲落一目了然,古代官員常在這里指揮防洪;
文化彩蛋:臺內的 “贛州防洪史” 展覽,對比了 1998 年洪水和 2024 年暴雨的水位線,發現 800 年來古城核心區的積水記錄幾乎為零,連專家都稱 “這是人類水利史上的奇跡”。
三、古城煙火:在防水城市里吃住行
吃貨指南:防汛不忘干飯魂
暴雨天也排隊的老字號
董府家宴:藏在宋城墻邊的客家菜館,招牌菜 “客家釀豆腐” 用的是井水,老板說 “這口井從沒被淹過,水甜得很”。暴雨天照樣滿座,有食客說 “來贛州不吃董府,等于白來”;
建春門浮橋夜市:浮橋是座可拆卸的 “應急橋”,洪水來時能拆開泄洪,平時是夜市。5 元一串的烤豆腐、3 元一碗的艾米果,邊吃邊看江水,本地人說 “這才是贛州的正確打開方式”;
釣魚臺小吃街:就算外面下暴雨,這條小巷里的小吃攤照樣營業。推薦 “贛州炒粉”,用本地晚米做的米粉,配著朝天椒,辣到冒汗,老板說 “吃辣能驅寒,雨天必備”。
住宿推薦:住在宋朝的 “防水建筑” 里
從古城墻到江景房的選擇
宋城壹號文旅區:由老廠房改造的民宿,保留了青磚灰瓦,房間內有 “福壽溝” 主題裝飾,房價 200 元 / 晚,步行到宋城墻 5 分鐘;
贛州賓館:百年老賓館,就在八境臺旁邊,部分房間能看到江景,老樓的木質結構據說 “不怕潮”,房價 350 元 / 晚,早餐的客家燙皮超好吃;
江景民宿:章江邊的 “江月民宿”,落地窗正對著三江口,暴雨天看江景別有一番滋味,老板會給客人講 “鐵牛鎮水” 的故事,房價 180 元 / 晚。
避坑指南:暴雨天游古城的注意事項
穿對鞋:古城的青石板路雨天很滑,別穿小白鞋,本地人的標配是 “解放鞋”,防滑又接地氣;
看水位:建春門的 “水位標尺” 能實時查看江水高度,超過 10 米時浮橋會拆除,別跑空;
別亂摸:城墻的排水孔是文物,別伸手進去掏東西,曾有游客掏出塊明代磚塊,當場被博物館工作人員 “請” 去喝茶;
聽預報:雖然古城不澇,但暴雨天還是要關注天氣預報,安全第一,別學 “硬核游客” 在洪水里拍照。
四、古今對話:宋朝智慧給現代的啟示
對比現代城市:我們差在哪?
看看這些扎心數據:
贛州老城區面積 3.2 平方公里,靠 12.6 公里的福壽溝實現 “千年不澇”;
某新一線城市的新區面積 100 平方公里,地下管網長 500 公里,卻年年汛期 “看海”;
福壽溝的設計標準是 “抵御 50 年一遇的洪水”,而現在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統只能抵御 1-3 年一遇的降雨。
專家說:“贛州的秘訣不是技術多先進,而是‘順勢而為’—— 不跟水硬剛,而是引導它流走,這比單純挖深管道更有效。”
古城保護:讓防水智慧活下來
贛州人對古城的保護,藏在細節里:
維修宋城墻時,不用水泥而用傳統的 “桐油糯米灰”,說 “修舊如舊才管用”;
改造老城區時,特意避開福壽溝的走向,施工前先請考古隊 “探路”;
學校里開了 “福壽溝研學課”,讓小學生當 “小小水利員”,傳承比門票更重要。
有次在福壽溝博物館,遇到位 80 歲的老工程師,他說:“我修了一輩子水管,到頭來發現,最好的設計 800 年前就有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別弄丟它。”
五、結語:一座古城的防水哲學
贛州古城的神奇,不在于它永遠不會遇到暴雨,而在于它懂得如何與水相處。從福壽溝的 “順勢引流” 到宋城墻的 “剛柔并濟”,從鐵牛鎮水的 “心理安慰” 到現代人的 “科學保護”,這座古城用千年不澇的事實證明:真正的智慧,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學會與自然對話。
當你在暴雨天的贛州古城里,看著宋城墻的排水孔排出最后一滴水,聽著老人們講 “劉彝造溝” 的故事,吃著辣到冒汗的客家菜時,會突然明白:有些遺產,比高樓大廈更有生命力;有些智慧,比高科技更值得傳承。
下次再遇到城市內澇,不妨想想贛州 —— 或許我們缺的不是錢和技術,而是那份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的耐心與遠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