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布魯塞爾,北約峰會。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在全場嘩然中甩出一句警告:“一旦中國大陸行動,俄羅斯將與之協同,北約防線或將被徹底撕開。”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最新報告,全球軍費開支已逼近2.5萬億美元大關,中俄防務投入增速創十年新高。彈藥產能、坦克數量、軍備更替……每一項數據都在拉響警報。世界格局,已然天翻地覆。
多頭壓力下的北約困境
北約秘書長呂特的警告并非空穴來風。俄烏沖突第三年,俄軍裝備產能曲線陡然上揚,2025年一季度,俄羅斯彈藥產量達到320萬枚,遠超北約32國全年總和。歐洲主要國家的新型坦克年產量為零,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均已拆除生產線。美軍M1坦克唯一生產線遷至埃及,歐洲自有產能接近停擺。
烏克蘭戰場成了最直接的試金石。俄軍每日炮彈消耗約1.5萬發,烏軍僅為其三分之一。北約不得不動用韓國155毫米炮彈庫存馳援烏克蘭。韓國成為西方陣營武器庫存最充足的國家,并非偶然——朝鮮半島局勢緊張,令韓國長期保持高水平武裝力量。
歐洲的軍備結構愈發單薄。現役坦克數量,英法德意總共不足800輛,波蘭600余輛。北約歐洲成員國加起來的坦克總數,按當前烏克蘭戰場的消耗速度,撐不過一年。士兵素質也堪憂,德國國防軍肥胖率高達40%。各國軍隊征兵難、訓練松、戰備意愿低下,令北約整體戰力呈現下滑趨勢。
美國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造船業萎縮,老舊軍艦大批退役,新艦交付速度緩慢。美國海軍青黃不接的現象已成為美國國會和五角大樓的心頭大患。印太地區航母戰斗群數量連年減少,維護成本持續上升。美軍在兩線作戰壓力下,力量極度分散,難以形成有效威懾。
中俄協同假設與戰略分歧
呂特的論斷直指敏感點:中國大陸若采取武力統一臺灣行動,將觸發美軍深度介入。呂特擔憂,這一刻俄羅斯必然會抓住機會,趁美軍主力被牽制之際,對北約發起突然襲擊。美國被迫兩線作戰,戰略力量迅速被拉扯分散。
這一假設并非毫無根據。2025年5月,俄國防部公開宣稱已與中國在遠東地區進行聯合演練,模擬復雜作戰環境下的兵棋推演。中國海軍航母編隊頻繁出現在西太平洋,日本和韓國空軍對中國遠程轟炸機的攔截次數創下新高。
與此同時,北約內部關于對中俄威脅的評估出現分歧。部分成員國仍將注意力集中在俄烏沖突和東歐安全上,另一些則認為印太局勢升級才是最大風險。美國戰略重心東移,歐洲防務壓力驟增。法國、德國呼吁歐洲自主防務,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則堅持與美國緊密協作。北約的團結度因此受到考驗。
呂特警告,若歐洲不能迅速提升軍費、加強軍力,“學俄語”或許并非一句玩笑。俄軍的鋼鐵洪流、彈藥產能、戰備意志已遠超歐洲主流國家。北約若不能形成合力,任何裂痕都可能成為俄軍突破口。
疑云密布的中俄關系
呂特將中國與俄羅斯視為“準同盟”,認為中國可以直接調動俄羅斯,形成東西兩線合擊之勢。事實卻遠沒有表面那么簡單。中俄在2024-2025年多次重申,兩國為全球戰略協作伙伴,但并未建立類似北約的軍事同盟關系。北京多次公開聲明,不會在俄烏沖突中提供軍事援助,臺海問題屬于中國內政,無需外部干涉。
2025年6月,聯合國安理會討論烏克蘭議題時,中國代表團再次明確表態,反對任何第三方軍事干預,呼吁各方冷靜克制。俄外交部則強調,俄中合作基礎是互不干涉、獨立自主。
但國際社會對中俄戰略默契的警惕從未減弱。美國國會情報報告多次提及中俄聯合軍演及情報協作。近一年,中俄在亞歐大陸多地舉行高頻次聯合演練。太平洋艦隊與中國東部戰區海軍協同巡航,北極航道建設項目也在悄然推進。
呂特的推斷更多基于戰略意圖分析。他擔心,中俄一旦形成“默契配合”,美國及北約將陷入戰略被動。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今年6月的報告警示,美軍若需同時應對中俄兩線沖突,將嚴重超出其戰略承受能力。印太與歐洲安全形勢,已然高度聯動。
現實博弈與戰略抉擇
北約面臨的難題遠非提升軍費、擴充編制那么簡單。歐洲經濟復蘇乏力,通脹壓力持續,社會福利與國防投入形成激烈擠壓。美國國內同樣充滿變數。2025年6月,美國總統大選臨近,黨爭加劇,全球戰略部署屢屢受阻。特朗普與拜登陣營圍繞北約分擔、歐洲駐軍、印太介入展開激烈交鋒。
北約峰會期間,呂特高調拍馬特朗普,稱其為北約“保護傘”,被輿論指責為“低姿態外交”。但此舉也反映出歐洲對美國安全承諾的強烈依賴。與此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再度提出“歐洲戰略自主”,呼吁建立獨立于美國的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德國則主張歐盟應加大對本土軍工產業投資,減少對美依賴。
俄烏前線,俄羅斯依靠龐大后勤和彈藥保障,將烏克蘭軍隊逼入持續消耗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多次呼吁西方增援,但歐美對進一步軍事介入的分歧逐漸加大。西方武器援助常因審批、交付周期、后勤保障等問題出現斷檔,烏軍防線壓力巨大。
臺海方向,2025年春季以來,解放軍東部戰區例行演練密度提升。美日澳在西太平洋聯合軍演頻率上升,美航母編隊幾乎全年駐防關島、沖繩。中國大陸對統一臺灣的決心與能力,已成為美國智庫關注的頭號變量。
呂特的“中俄協同突襲”假設引發北約成員國內部激烈討論。波蘭、立陶宛等東歐國家呼吁北約在東翼增兵,提升前沿威懾。英國則主張加強情報共享與網絡防御,防止俄中暗中配合。北約東南翼國家憂慮巴爾干半島安全,希臘、土耳其圍繞地中海安全議題爭執不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