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俄烏沖突持續膠著之際,俄羅斯接連傳出不利消息,戰場上遭烏軍無人機打擊損失慘重,國內也接連有高級官員被擊斃和自殺(俄羅斯前交通部長羅曼·斯塔羅沃伊特在莫斯科州奧金佐沃自殺身亡)。
俄軍在庫爾斯克方向遭遇烏軍反攻,且烏軍對俄軍指揮系統的打擊更為精準。俄海軍副司令米哈伊爾·古德科夫在庫爾斯克州指揮部遭烏軍導彈襲擊身亡,成為俄軍近期損失的最高級軍官之一。
反觀烏克蘭方面,國際社會對烏克蘭的支持呈現多維度升級態勢。德國、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通過軍事援助、產能合作及政治背書,試圖為烏克蘭注入持久戰能力。
德國對烏援助在2025年實現質的飛躍。繼2024年預算草案預留80億歐元后,2025年全年援助總額預計達230億歐元,涵蓋“豹2A7”主戰坦克、IRIS-T防空系統及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等尖端裝備。更值得關注的是,德國與烏克蘭簽署聯合生產協議,在烏境內組裝坦克并設立遠程數據分析中心,實現“技術轉讓+本地化生產”的深度綁定。
法國總統馬克龍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烏克蘭持久和平需強大安全保障”,并推動歐盟加強防務合作。盡管“派兵論”遭盟友反對,但法國通過培訓烏軍軍官、提供電子戰設備等方式持續輸血。英國則以17億英鎊軍援計劃刷新紀錄,包括350枚ASRAAM導彈適配“渡鴉”防空系統,直接強化烏軍機動防空能力。倫敦更創新性地利用凍結的俄羅斯資產收益支付軍援,既規避國內預算壓力,又向莫斯科施加經濟壓力。
捷克與烏克蘭簽署10年安全協議,重點突破彈藥產能。雙方合作生產155毫米和122毫米炮彈,捷克軍工業借此實現利潤飆升。更關鍵的是,烏克蘭自身炮彈產能已達每月36門大口徑火炮,結合捷克等國供應,形成“東歐最大火炮生產集群”。
戰場層面,俄羅斯通過朝鮮增兵3萬、部署“谷山大炮”等舉措反制。但目前烏軍在炮戰中占據優勢,在2500公里戰線上對俄羅斯形成了有效打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