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的下一階段競爭,不在于對長劇的粗糙模仿或對“爽感”的無限加碼,而在于能否構建一套融合“短劇節奏效率”與“長劇情感厚度”的新型創作方法論。
讀娛 | yiqiduyu
文 | 蒜香啫啫角
2025年暑期檔,民國懸疑短劇《朱雀堂》引發市場側目。開播4小時騰訊視頻站內熱度突破18000,5日后熱度位居站內熱播榜第二,超越同期多部長劇;貓眼數據顯示在平臺短劇有效播放榜中以破1000萬播放成績斷層領先其他平臺短劇,云合數據顯示該劇市占率從首日21.3%升至7月6日39.5%,斷層領先同期作品。
這部由萬茜、秦俊杰主演的民國探案劇,憑借電影級美術場景、緊湊的探案節奏和復雜的人物關系,刷新了市場對短劇“小成本快制作”的刻板印象。其熱度背后,折射的不僅是單部作品的突圍,更是長視頻平臺在行業變局下對內容形態的主動探索——當用戶時間碎片化與長劇降本增效壓力雙重疊加,以“長劇規格制作短劇”的《朱雀堂》,成為檢驗長短基因能否共生的重要樣本。
這一探索契合了行業整體轉向。截至今年6月,全國短劇用戶規模突破6.6億,長視頻平臺都在持續加大微短劇投入力度,字節跳動、小紅書甚至淘寶天貓、美團等也在短劇賽道上多有嘗試。平臺策略的集體傾斜,標志著短劇已從“補充內容”升級為關乎生存的“戰略要地”,《朱雀堂》也是這場轉型浪潮中的一次實驗:當觀眾時間碎片化已成定局,精品短劇能否承載長劇的敘事深度與藝術表達,其市場潛力又有多少。
1
長劇基因的降維賦能
在看了《朱雀堂》后我們有一個明顯感受,就是它不太像短劇。
當大多數短劇還在用強沖突、快反轉刺激觀眾感官時,這部劇選擇用長劇的創作方法論重構短劇的敘事體系——將注水部分剔除,保留精華骨架。或者說《朱雀堂》吸引力的核心,在于其成功將長劇的敘事深度與短劇的節奏效率進行了有機嫁接。
該劇總制片人楊曉明在采訪中直言“短劇的局限是‘淺嘗輒止’,人物動機和情感邏輯容易單薄”。為此,創作團隊采用了“骨架萃取法”——保留長劇的人物弧光、社會隱喻和情感鋪墊等精華,但徹底剔除注水情節與冗余對白。例如,法醫夏漠與亡妻的情感羈絆,并非依賴漫長的劇情鋪墊,而是通過夏沫總與與亡妻“對話”的行為,快速建立人物間的情感關聯并牽引主線懸念。
在敘事節奏上,《朱雀堂》也進行了長劇與短劇的優勢融合。該劇采用“單元案+主線”的復合結構,開篇四集連續拋出兩起命案,以每10分鐘一個高能場景的密度推進。但快節奏并未犧牲邏輯——法醫通過尸體香粉溯源舞女身份、通過焚尸痕跡推斷民俗圖騰等細節,使推理過程兼具短劇的爽感與長劇的縝密。當觀眾在社交平臺疾呼“不夠看”“求加更”時,恰說明劇集在敘事節奏與保留邏輯上的平衡之妙,這也是與常規短劇明顯區別的一點。
在視聽語言上,作為首部采用4K超高清拍攝的微短劇,其鏡頭調度充滿電影感,每一次特寫鏡頭都有其作用,或加深人物塑造或展示關鍵線索。另外劇中臺詞則保留了一定短劇要素,一些如“槍要是打不響就別拿出來”的臺詞不僅凸顯了高英這個“女大佬”的霸氣,也符合觀眾看短劇想要的爽感。
演員陣容也是讓這部短劇開播就有高熱度的主要原因,凸顯了長劇基因的遷移優勢。萬茜演繹的朱雀堂老板高英,在警局認尸時僅憑眼神轉換就完成從冷厲到釋然的情緒轉折;秦俊杰將法醫的專業理性與精神創傷的破碎感融為一體。演員陣容結合劇本對國民階層矛盾、女性生存困境等長劇常見主題的刻畫,為《朱雀堂》拓寬了受眾邊界,觀眾彈幕中“為萬茜民國造型而來,卻被劇情圈粉”的反饋,印證了成熟演員與深度議題對傳統長劇受眾的吸引力。
本質上,《朱雀堂》證明了短劇并非只能服務于“即時爽感”:當劇本具備扎實的人物動機與社會觀察,即使在高密度的單元案件推進中,觀眾依然能獲得超越“反轉刺激”的情感共鳴與思考空間。
2
精品化實驗的雙刃劍
《朱雀堂》無疑為短劇精品化提供了范本,但其成功路徑暗藏行業難以回避的現實門檻。相傳總投資過千萬的制作規模,在普遍成本僅數百萬的微短劇市場堪稱“降維打擊”。這種投入背后是特殊資源組合:騰訊與愛奇藝雙平臺聯播保障了資金與流量底盤;萬茜、秦俊杰等長劇演員的加盟打破受眾圈層。這種配置對多數中小短劇公司而言遙不可及。
更深層的挑戰在于長短劇創作思維的融合成本。導演謝忠道帶領的長劇團隊坦言,拍攝初期遭遇了敘事節奏的“水土不服”——原定48集的劇本被壓縮至30集,需通過閃回等手法填補人物前史。為平衡“短劇節奏與長劇深度”,編劇龍振宇將單元案件設計為“俄羅斯套娃”結構:看似獨立的“十二金釵死亡案”“高校失蹤案”,實際都指向上海灘權貴陰謀的主線。這種精密敘事對編劇能力和制作周期提出更高要求,與當前短劇“七天拍完一部”的工業化流水線背道而馳。
市場的反饋揭示出受眾壁壘的松動,但這也引發新的思考:若失去明星光環,純短劇團隊制作的精品能否突破圈層?《朱雀堂》的成果或許短期難在短劇領域進行更大規模化推廣,畢竟,平臺需要精品短劇作為長劇疲軟期的增量與新敘事出口,但高投入模式與現行短劇商業邏輯存在斷層。
不過,《朱雀堂》的熱播與長視頻平臺的戰略轉向,共同指向一個更本質的行業趨勢:長短劇的形態邊界正在觀眾的選擇中被持續溶解。決定觀劇體驗的核心,并非時長本身,而是內容能否在有限時間內提供足夠的情感濃度與敘事密度。
短劇的下一階段競爭,不在于對長劇的粗糙模仿或對“爽感”的無限加碼,而在于能否構建一套融合“短劇節奏效率”與“長劇情感厚度”的新型創作方法論。《朱雀堂》的出現也在推動劇集行業回歸更本質的命題——在碎片化時代,如何以更精準的敘事,抵達更廣泛的人心。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