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的凈息差,與1.51%的不良率,在今年一季度報表上首次形成倒掛,中國銀行業的核心經營邏輯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組數據背后,則是銀行賴以生存的利差空間已被不良侵蝕的冰冷現實。
招商銀行行長王良的警示絕非危言聳聽:“銀行的凈息差應覆蓋信用成本、運營成本和資本成本”。
而如今,這道防線正被擊穿。
一、利潤迷思,增長掩蓋下的脆弱根基
一季度,商業銀行總資產7.2%的增速,成為支撐23235億元凈利潤的關鍵支柱。
但資產擴張驅動的增長模式正略顯疲態,增速較上年同期收縮,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27%。
這揭示了一個殘酷事實,凈息差跌破1.8%的監管合意水平至1.74%,銀行已陷入“以量補價”的被動循環。
利潤結構正悄然發生質變,傳統利差收入持續承壓,凈息差覆蓋不良率的安全墊消失。
中間業務收入在宏觀經濟壓力下增長乏力,手續費收入普遍下行。
債券投資成為新亮點,牛市行情貢獻可觀收益。
二、成本困局,三重擠壓下的生存法則
息差倒掛的本質,屬于銀行成本覆蓋能力的系統性削弱。
王良行長的論斷揭示了經營底線,凈息差需覆蓋信用成本(不良損失)、運營成本(網點、人力)與資本成本(股東回報)。
當前1.43%的息差面對1.51%的不良率,信用成本覆蓋已岌岌可危。
更嚴峻的是資本約束,在資本充足率剛性監管下,銀行凈利潤被捆綁于兩大用途:補充核心一級資本與股東分紅。
內生資本積累速度顯著放緩,外源融資渠道不暢,形成“利潤薄-資本少-擴張難”的負向循環。
三、破局之路,銀行的艱難戰略騰挪
面對困局,銀行業已開啟艱難自救。
首先是收入結構再造,國有大行與中小銀行不約而同上調資信業務費、銀行卡年費,試圖激活中間業務收入。
盡管此舉引發市場爭議,卻是對單一利差依賴的主動突圍。
其次是資產配置遷徙,債券市場成為利潤避風港。
國債、地方債等低風險資產配置力度加大,投資收益部分對沖了信貸利差收窄的損失。
最后是風險定價重估,倒掛現象倒逼貸款風險定價機制改革。
未來高風險客戶融資成本或將系統性抬升,以覆蓋潛在不良損失。
四、未來圖景,從規模銀行到價值銀行
資產擴張的邊際效益持續遞減,中國銀行業轉型已迫在眉睫。
在利率市場化深化的背景下,差異化風險定價、客戶綜合收益測算能力,將決定銀行能否守住息差底線。
壓降物理網點成本、提升數字化服務占比,降低每單位收入的運營成本消耗,緩解息差覆蓋壓力。
資本消耗強度(RORAC)將取代單純規模增速,成為資源配置的核心標尺,輕資本業務迎來發展黃金期。
通過“商行+投行+財富管理”打通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提升客戶黏性與綜合收益,降低對單一定價業務的依賴。
凈息差與不良率的倒掛并非短期波動,而是銀行業發展周期的深刻轉折。
它宣告了“規模即利潤”的粗放時代終結,也預示著行業分化大幕的開啟。
將來銀行的較量,將聚焦于風險定價的精算能力、成本管控的運營效率與資本配置的戰略遠見。
在息差保衛戰的硝煙中,中國銀行業正經歷一場靜默而徹底的重生。
當潮水退去,唯有真正具備價值創造能力的銀行,才能穿越周期迷霧,贏得下一個黃金時代。
這場轉型沒有旁觀者,只有適應者以及出局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