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郭臺銘
“大陸的繁榮有我一份功勞!”郭臺銘曾如此高調宣稱。這位曾經在大陸頻頻放話要搬走的企業家,如今卻不得不低頭認錯。現實狠狠教訓了他,沒有中國大陸的市場與制造能力,富士康根本無法立足全球。
今年2月,75歲的郭臺銘出現在鄭州富士康新大樓開工儀式上,規規矩矩地站在現場,神情謙遜,與當年那個狂妄自大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如果沒有中國龐大的產業鏈和高效的生產體系,富士康不可能成為全球電子代工巨頭,蘋果的產品也不可能風靡全球。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郭臺銘重新回到這片他曾揚言離開的土地?
媒體報道報道
從狂言到低頭的合作之路
今年2月27日,鄭州的新廠房破土動工,這不僅是項目的啟動,更像是郭臺銘的一次回歸。從1988年進入中國大陸以來,他已經在全國28個城市建立了47個工業園區。
2010年,他在鄭州設立富士康工廠,并于2024年2月宣布撤離,試圖將重心轉向海外市場,尋找所謂的“更高利潤”。
然而不到一年時間,富士康就在印度遭遇瓶頸,在美國也面臨項目停滯,最終無奈重返河南。當初叫囂“我給大陸賞飯吃”,如今卻成了被“賞飯吃”的那個人。
特朗普和郭臺銘
最初進入中國市場時,郭臺銘看中的是中國政府給予的政策支持以及大量低成本勞動力。他選擇在深圳建立第一個工廠,隨后又在鄭州建立了iPhone代工廠。
隨著富士康在中國的不斷擴張,它迅速成長為全球最大電子產品制造商,郭臺銘本人也因此多次登上臺灣富豪榜榜首,并躋身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單。
郭臺銘
正是這段輝煌經歷讓他飄飄然,甚至公開表示自己對大陸經濟有巨大貢獻。他曾在公開場合放話:“如果北京不聽我的,我就搬走。”他認為大陸更需要他,而不是他依賴大陸。
但現實很快給了他當頭一棒。海外建廠計劃接連受挫,最終迫使他重新回到中國。這次重返故地,想必他的內心五味雜陳。
富士康在鄭州
全球化夢想的破滅
2018年,正值特朗普執政初期,郭臺銘帶著全球化愿景踏足美國市場。當時中美貿易摩擦激烈,但他仍決定在美國投資建廠。
美國政府為吸引外資提供了豐厚補貼,郭臺銘也在威斯康辛州投入了100億美元建設“超級工廠”。
富士康在美國建廠
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親自出席奠基儀式,可見美方對該項目寄予厚望。富士康承諾將創造13,000個就業崗位,專注于液晶面板制造。
然而七年過去,美媒普遍認為該項目如同“空中樓閣”。高昂的人力成本、環保標準、以及政府補貼縮水,讓郭臺銘的夢想化為泡影。
如果說美國之行只是讓他失望,那么印度建廠則徹底擊碎了他的全球布局信心。
郭臺銘
他原本設想,憑借印度龐大的人口紅利,可以復制在中國的成功經驗。但現實遠比想象復雜。
印度基礎設施落后,電力供應不穩定,物流效率低下,原材料價格昂貴,工人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培訓難度大。
此外,當地員工紀律性差,頻繁罷工導致生產中斷,嚴重影響效率。這種環境讓富士康難以維持穩定運營。
郭臺銘和馬英九
盡管印度富士康在2024年完成了3000萬臺蘋果設備的生產,僅占全球產量的13%,遠遠不及中國。相比中國的高效產能,印度的表現堪稱慘淡。
郭臺銘終于意識到,自己高估了印度的制造潛力,也低估了中國制造業的不可替代性。
現在,他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不是他給中國“賞飯吃”,而是中國給他“飯碗”。
郭臺銘在印度
雖然郭臺銘擁有蘋果的大訂單,并在全球多地設有工廠,但沒有任何地方能像中國一樣提供完整的供應鏈支持。
蘋果之所以能夠持續領先,離不開中國制造的強大支撐。那究竟是什么因素讓蘋果離不開中國呢?
蘋果離得開中國制造嗎?
目前,中國已掌握世界領先的模具制造技術,微米級精度的加工能力是越南、印度等國家所不具備的。
中國擁有超過20萬名高端模具工程師,而美國卻因人才短缺而陷入困境。這種技術儲備優勢是中國獨有的。
在蘋果全球供應鏈中,80%以上的零部件來自中國,近1000個生產基地中僅有30個不在中國境內,足見中國市場的關鍵地位。
印度蘋果工廠
此前特朗普曾推出所謂“Trump Mobile”,聲稱是美國自主研發的智能手機,并計劃大規模量產。然而這一說法很快被事實戳穿。
這款T1手機實際上由位于嘉興、無錫和昆明的聞泰科技代工制造。后來,特朗普官網也不得不將“美國制造”改為“美國設計驕傲”。
不只是蘋果,中國制造幾乎包攬了全球大部分高科技產品的生產任務。那么,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究竟如何?
圖源網絡
全球制造業格局重塑
富士康此次回歸,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局面。中國制造業已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大制造中心,“世界工廠”的稱號實至名歸。
在郭臺銘缺席的日子里,中國制造業完成了一次華麗蛻變。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已連續多年蟬聯全球銷量冠軍。
蘋果公司
掌握核心技術意味著掌控全產業鏈和規模優勢。如今蘋果已與中國比亞迪、立訊精密等企業建立深度合作,再次證明中國市場不可替代。
即便富士康在2024年業績亮眼,營收達6.86億新臺幣,同比增長11%,但這背后卻是AI設備制造帶來的增長,而這些設備的主要客戶依然是在中國有廣泛業務的美國企業。
中國制造
數據清楚顯示,富士康的增長依舊依賴中國供應鏈。郭臺銘別無選擇,只能接受現實,回到中國。
那些一邊賺中國錢、一邊貶低中國的企業家們,該好好反思自己的行為。奉勸他們認清形勢,珍惜中國市場給予的機會。
富士康大廈
郭臺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