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二戰,不得不提特朗普的一番言論,他直言不諱地指出二戰的勝利和法國沒多大關系,因為法國是最早舉白旗投降的那個。
想想也是,德國人進攻才一個多月,巴黎就淪陷了,法國政府也簽下了投降書。
這事兒讓人不禁質疑,一個在戰爭中表現如此不堪的國家,憑什么還能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常里占有一席之地呢?
然而,當我們深入探究這段歷史,會發現事情遠沒有表面上那么簡單。
1940年6月,德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破法國防線,巴黎迅速被占領,維??苷喑闪?。這一幕成了法國軍事史上的恥辱篇章。
但是,戴高樂將軍的出現改變了一切。政府投降后,他輾轉到了英國,并通過BBC發表《告法國人民書》,號召民眾繼續抵抗。
就這樣,“自由法國”運動誕生了。
這個運動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海外殖民地的支持,比如乍得、喀麥隆等地成為了抵抗力量的重要支撐點。
隨著時間推移,“自由法國”的軍隊規模不斷壯大,到1944年時已超過40萬人,他們參與了諾曼底登陸等關鍵戰役,為解放法國乃至歐洲做出了貢獻。
可以說,戴高樂采取了一種“曲線救國”的策略,最終使法國以抵抗運動代表的身份躋身戰勝國之列。
再來看看國際政治層面的因素。
二戰后期,美英兩國出于戰略考量決定支持法國進入五常。
對英國而言,面對殖民地獨立浪潮,需要在歐洲尋找盟友來鞏固其影響力;
而美國則從支持殖民地獨立轉向遏制蘇聯,法國自然成為了填補歐洲權力真空的最佳選擇。
此外,法國龐大的殖民地資源及其非洲士兵的參戰,也為法國爭取到了額外的政治資本。
有趣的是,在聯合國成立初期的政治博弈中,法國入常并非一帆風順。
最初羅斯福設想的“四警察”(中美英蘇)里并沒有法國的位置,但經過英國與蘇聯的聯合施壓,法國最終以“歐洲代表”的身份加入五常。
雖然這一決定在當時引發了不少爭議,但從長遠來看,法國確實通過一系列行動逐步恢復了自己的大國地位,如參與對德國分區占領、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等。
總的來說,法國能夠成為五常之一,既是歷史機遇的結果,也是其政治智慧的體現。
盡管它在二戰中的直接軍事貢獻有限,但憑借殖民遺產、地緣價值以及戰后外交策略,法國成功地契合了美英重塑國際秩序的需求。
如今,法國在全球治理方面依舊扮演著重要角色,不過關于其五常席位的歷史爭議與現實挑戰依然存在,這也反映了國際政治復雜性的一面。
對于這樣一段充滿波折的歷史,您怎么看?歡迎分享您的見解。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