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克利福德·雷·朗的西服上別著一個小徽章,上面有一條阿薩姆龍。這枚徽章復刻自他父親的飛行夾克,也是飛虎隊第14航空隊P40戰斗機飛行員的獨特標志。圖案并不完全一樣,朗特意翻出手機里的照片,給記者細細比對展板上的歷史照片。
對于父親在飛虎隊的經歷,朗娓娓道來。但很難想象,他幾乎從未直接從父親口中聽過這些故事。今天舉行的“銘記英雄、共創未來——飛虎隊主題歷史圖片展”現場,朗說:“父親不愿跟我多講,可能因為講述戰爭本身并無意義,它艱難又殘酷。”不過,朗始終能感受到,自父親從戰場回家的那一刻直到他去世,都無比珍視在中國度過的這段時光,“他深愛著中國以及中國人民”。
1944年成為飛虎隊成員時,朗的父親僅19歲。最后一次在中國執行任務,也就剛滿20歲。執行任務104次,他的戰機兩度被擊落,卻幸運地活了下來。
然而,戰爭中的幸運不值得稱頌。目睹戰友犧牲而自己無能為力,這常常成了幸存者的創傷。
于是,只有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或彼時中國的老友到訪,朗的父親才愿意打開話匣子:“歷史要講給能理解、共情的人聽。”旁聽的次數多了,朗的心中漸漸有了彼時“飛虎隊”及中國軍民的模樣,一次比一次清晰,一次比一次親切。
他說,父親的墓碑是用一塊來自中國的石頭制作的,墓碑上放了父親在云南騰沖援華時的照片以及結婚照,“我想讓人們紀念他的時候,知道他曾是飛虎隊成員,知道他曾與中國人民并肩戰斗過”。
2023年,朗第一次來到中國,他驚訝于中國人對這段歷史的珍惜。“我發現中國對這段歷史的保護做得非常好,很多年輕人都在積極主動地了解這段歷史。在美國,年輕人或許聽說過‘飛虎隊’、見過‘鯊魚嘴’造型的‘飛虎隊’戰斗機,但他們并不清楚二戰期間美國與中國的這段關系”。他說,經歷二戰的在世老兵越來越少,把這段歷史記錄、傳承下來變得越發迫切。
如今,朗也是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副主席,這是一個旨在促進中美航空歷史事件研究和紀念的美國民間友好團體。他說,基金會希望通過中美學生互訪交流、夏令營、體育友誼賽等形式,傳承和弘揚飛虎隊精神,“讓美國學生到故事發生的地點真真切切地觸摸、感知,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兩國學生能發展出維系一生的友誼”。
圖片展上,上海宋慶齡學校、市八中學、香山中學獲得授牌,成為“飛虎隊友誼學校”。香山中學負責人李擎昊告訴記者,學校已與美國一所中學達成初步意向,開展一系列文化藝術交流,加深中美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記憶。
總有故事,值得我們反復述說。
采訪開始前,朗執意要把記者帶到有父親照片的展板前。他指著其中一張看起來格外年輕的面孔說:“美國飛行員們飛得很低,中國軍民甚至能在地面上看到駕駛艙內的他們。從地面拍攝的照片上看,父親有一個圓圓的頭,像月亮。所以,他被稱作‘月亮中尉’,每當需要幫助時,中國軍民會在廣播中用‘月亮中尉’稱呼他。”
他久久地注視著照片:“在中國,我的父親是‘月亮中尉’。”
原標題:《飛虎隊飛行員后人:在中國,我的父親是“月亮中尉”》
欄目主編:顧一瓊 文字編輯:周辰
來源:作者:文匯報 蘇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