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標志著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這時的天氣特點是"暑"與"濕"并存。古人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六月節,月初為小暑,月中為大暑,今則熱氣猶小也。"小暑雖熱,但尚未到達炎熱的頂峰。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小暑才過氣已炎,如何消得此心煩",生動描繪了小暑時節悶熱難耐的氣候特點。而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夏至后十五日為小暑,三十日為大暑,皆熱之漸也。"這說明古人對節氣變化的細致觀察。
在這樣的氣候背景下,“曬三衣"習俗應運而生。所謂"三衣”,在民間有多種解釋。一說是指冬衣、春秋衣和夏衣;也有說是指上衣、褲子和被褥;還有一種說法是指連續三天曬衣物。不論哪種解釋,這一習俗的核心都是利用小暑時節強烈的陽光,給家中的衣物、被褥來一次徹底的"日光浴"。
在古代,人們認為六月十五這天的太陽具有特殊的力量,能夠驅散附著在衣物上的"陰氣"和"邪氣"。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了杭州地區"六月半曬衣"的習俗,說明這一傳統由來已久。而明代馮夢龍的《醒世恒言》中也有"曬三衣"的描述,可見這一習俗在民間的普及程度。
小暑時節的應季美食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容易耗損元氣。古人根據"天人合一"的理念,發展出一系列應時而食的傳統美食,既能消暑解渴,又能補充能量。
荷葉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盛夏時節,荷塘里荷花盛開,荷葉層層疊疊。荷葉粥是許多地區小暑時節的傳統食物,取新鮮荷葉洗凈,包裹粳米、綠豆、薏米等熬制而成。出鍋后,粥中帶有荷葉的清香,食用時既解暑又開胃。
簡易做法:粳米100克,綠豆30克,薏米30克,洗凈后加水浸泡30分鐘。新鮮荷葉洗凈,切去硬梗,將粥料包裹起來,放入鍋中慢火煮熟。也可以直接將荷葉切碎與糧食一起煮。煮熟后加少許食鹽調味即可。
三鮮湯
"三鮮"指的是時令鮮蔬,通常選用絲瓜、冬瓜、西紅柿等清熱解暑的蔬菜。這道湯水分充足,既能補充水分,又能獲取蔬菜中的營養,是小暑時節餐桌上的常客。
簡易做法:絲瓜一根去皮切塊,西紅柿兩個切瓣,冬瓜300克切片。鍋中放油,爆香姜片,加入西紅柿炒出汁,再加入絲瓜和冬瓜翻炒片刻。加入適量清水,煮至蔬菜熟軟,最后加入少許鹽和雞精調味,撒上切碎的香菜即可。
酸梅湯
"青梅煮酒斗十千。"梅子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特殊地位。酸梅湯是北方地區流傳已久的消暑飲品,酸甜可口,生津止渴。古時宮廷中就有飲用酸梅湯消暑的記載,后來逐漸流傳到民間。
簡易做法:烏梅50克,山楂20克,甘草5克,桂花少許。將材料洗凈,加入適量水煮沸后轉小火熬20分鐘。關火后加入冰糖或蜂蜜調味,待涼后冷藏飲用更佳。
糯米藕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盛夏時節,蓮藕肥美鮮嫩。糯米藕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甜點,將糯米塞入蓮藕孔中蒸制而成,寓意"節節高升”,不僅味道香甜,還有美好的寓意。
簡易做法:鮮蓮藕一段洗凈,糯米100克浸泡2小時。將糯米瀝干水分,拌入少許白糖。用筷子將糯米一點點塞入蓮藕孔中,兩端可用藕片堵住。放入蒸鍋中蒸1小時左右即可。切片后蘸白糖或蜂蜜食用。
小暑"曬三衣"的4個講究 1 選對時間曬衣物
六月十五這天曬衣,最好選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之間,這段時間陽光充足,紫外線強度適中。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最具"陽氣",能夠徹底驅除附著在衣物上的濕氣和"邪氣"。
記得小時候,奶奶總是挑選晴朗無云的日子曬衣物,她會看天色、看云層,甚至聞空氣中的味道來判斷當天是否適合曬衣。如果遇到陰天或下雨,她便會推遲到下一個晴天。這些看似迷信的做法,其實包含著古人對自然的細致觀察和尊重。
2 曬衣順序有講究
在民間,曬衣物也有一定的順序。通常先曬貼身衣物和床上用品,如內衣、床單、被套等,因為這些物品直接接觸身體,更需要陽光的殺菌和凈化。然后才是外衣和其他織物。
另外,不同人的衣物最好分開曬,特別是老人、孩子和病人的衣物應單獨晾曬,避免相互混雜。這種做法既體現了古人對個人衛生的重視,也反映了對家庭成員健康的關愛。
3 避開的曬衣禁忌
盡管曬衣有益,但也有些禁忌需要注意。比如不宜將紅色或鮮艷的衣物直接暴曬在強烈陽光下,以免褪色;絲綢、羊毛等精細面料也不適合長時間暴曬,否則容易損傷纖維。
在六月十五這天,老人們還特別叮囑不要在日落前收衣物,因為民間認為太陽西沉時,陰氣開始生發,若此時收衣,可能會把"陰氣"帶回家中。雖然這種說法帶有迷信色彩,但從現代角度看,日落前收衣確實能避免夜間露水打濕衣物,增加霉變風險。
4 現代生活的智慧傳承
在現代城市生活中,很多人住在高樓大廈里,沒有寬敞的院子或平臺晾曬衣物。但我們仍然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延續這一傳統習俗。
即使是在陽臺或窗前曬曬被褥、枕頭,也能起到一定的除濕、殺菌作用。如果實在沒有曬衣條件,使用烘干機或除濕機也是不錯的替代方案。關鍵在于保持衣物、被褥的干燥清潔,這既符合傳統習俗的本意,也符合現代健康生活的理念。
在我家,每年六月十五這天,仍會延續"曬三衣"的傳統。即使住在城市的公寓里,我也會趁著周末將被子、枕頭等搬到陽臺上曬上幾個小時。這不僅是對傳統習俗的尊重,也是對家人健康的關愛。
"曬三衣"這一古老習俗,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祖先的智慧結晶。從現代科學角度看,夏季陽光中的紫外線確實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可以有效消滅衣物、被褥中的細菌和螨蟲。而定期晾曬衣物、被褥,也能除去濕氣,預防皮膚病和呼吸道疾病。
古人雖然沒有現代科學知識,但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和經驗積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活方式。這些看似樸素的習俗,往往包含著深刻的自然哲學和健康理念。
在追求現代化、數字化生活的同時,我們不應忘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民俗習慣,不僅承載著文化記憶,也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寶貴參考。
就像我常對孩子們說的:"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古董,而是流動的河流,它隨著時代變遷而調整形式,但核心價值永遠不變。"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尊重自然、關愛家人、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始終值得傳承。
在這個喧囂快節奏的時代,不妨在六月十五這天,放慢腳步,曬曬衣物、整理整理家居,感受陽光的溫暖和生活的美好。或許,這正是傳統習俗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用心生活,珍惜當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