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殲-20戰斗機之后,殲-35戰斗機也已經服役,根據2025年7月8日的央視報道,殲-35的產能突然爆發,雖說報道本來的內容為介紹殲-15T艦載機,但是在鏡頭中,可以看到背景中有多架殲-35戰斗機,不僅有完成涂裝的整機,也有綠皮版的整機。
其中,與殲-15T艦載機一起停放的,顯現其身份為國產第二代艦載機,也是國產首款五代艦載機,殲-35A。這次報道中沒有對殲-35A戰斗機的鏡頭進行任何處理,而且數量至少4架,這就是證明殲-35A戰斗機進入批量生產階段,開始了列裝部隊的進程。
同時,在7月拍攝到的演練畫面中,也可以確認,供應空軍使用的常規起降型,殲-35戰斗機也已經開始進入量產階段,至少已小批量交付,這意味著,國產輕型五代機實現海空同步換裝。在五代機領域,我國已經實現兩款五代機,并形成至少五個子型號。這也意味著全球五代機格局巨變,目前全球擁有兩款五代機的只有中、美,美國的優勢被消減,F-22戰斗機的優勢被殲-20戰斗機打破,F-35戰斗機的優勢被殲-35戰斗機撕破。
現代空軍裝備通常實現高低搭配,其中的重型機以高性能為追求,輕型機以低成本為目標,美軍就采用F-22與F-35戰斗機的組合,殲-20戰斗機與殲-35戰斗機則為我軍的組合。
殲-35戰斗機可以追溯到FC-31技術驗證機,可能始于2009年,2012年首次曝光,曾經作為外貿型號進行過不少宣傳,但是在殲-20戰斗機項目快速進展的背景之下,FC-31技術驗證機顯得相當低調,但是其研發一直沒有停止,在設計上進行多個小版本迭代后,最終得以由技術驗證機晉級為正式項目的機會,被正式命名為殲-35。
殲-35戰斗機為標準五代機,與殲-20戰斗機不同的,其尺寸要小許多,但是最大起飛重量也接近30噸,最大速度1.8馬赫。最大作戰半徑1300公里,載彈量8噸。其研發目標也多了兩項,一是外銷,將推出外貿型號,巴基斯坦已公開表示,要求引進。二是,艦載使用,這就是殲-35A戰斗機,據說,已經完成艦上測試,包括在福建艦上的電磁彈射測試,列裝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殲-35戰斗機采用隱身一體化設計的單座、雙發、翼身融合、雙后掠外傾垂尾、全動平尾的常規氣動布局,應用多種先進技術,其中有有源相控陣雷達,采用氮化鎵T/R組件,還有EOTS光電瞄準系統、分布式孔徑系統等,殲-35A戰斗機只是在其基礎之上,以適應艦上使用進行調整,主要強化起落架和增加著艦攔阻尾鉤。
與美國海軍航母使用的F-35C戰斗機相比,殲-35A戰斗機在性能指標上更高,速度、航程都更高,大體可以用“有過之無不及”來形容。未來還有不小的改進空間,例如:換裝渦扇-19發動機,更大的發動機推力,可以帶來航程與速度的上升。
殲-35戰斗機的設計相當不錯,其隱身性能更高一點,結構也更理想,空機重量只有14噸,據說,有使用3D打印技術制造的超大型鈦合金結構件。背后為中國制造業水平的提升,已經開始超越美國。
以前一直期待殲-35戰斗機服役,如今有了好消息,在報道中有多架完整的殲-35戰斗機與殲-35A戰斗機,其中已有涂裝編號,說明處于正式服役前的狀態,
殲-35戰斗機已經從研發試飛向全面生產轉型,不僅是裝備空軍,為殲-20戰斗機提供支援,實現雙隱身戰機組合;也將列裝航母,提升航母戰斗力,不再落后于美國。
殲-35與殲-20為“強強聯合”,前者更適合執行對地、對海打擊任務,后者則負責爭奪制空權,形成更完善的作戰體系,殲-16戰斗機不再必須擔當高風險任務,只需要安心當“炸彈卡車”就行了。
中國航空工業不斷進取,在各個領域的成果越來越大,不再只是追趕角色,開始處于領先位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