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新聞》發布最新全球五代機力量對比,標題只用了八個字:“Asia’s Giant is Here”。一段話,全球防務圈嘩然。中國隱身戰機產能的爆發,已成為影響世界空天格局的最大變量。2025年初,國際航空制造協會(IAMA)報告顯示:中國2024年隱身戰機年產量突破160架。彼時,洛克希德·馬丁F-35全球總產量僅維持在110架左右。美國空軍協會(AFA)在6月的白皮書中警告,解放軍隱身戰機數量將在2027年前后實現對美反超。
沈飛新廠房面積已超20萬平方米,單體車間750*300米,生產線產能提升近60%。中國殲-20、殲-35兩型主力隱身戰機的年產計劃被提升至200架。美國各大智庫用“Breakthrough”(突破)形容這一變局。
新廠房崛起,全球航空制造業重心東移
沈陽北部,衛星圖像捕捉到一座橫跨數百米的銀白色巨型廠房。這里正是沈飛新產區的“隱身戰機超級工廠”。2025年央視新聞報道,廠房內部已部署了多條數字化裝配線、自動化鉚接機器人,生產效率較原有廠區提升一倍以上。
與以往不同,這座廠房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擴能項目,而是集成了數字孿生、智能制造、全流程數據追溯等最新工業技術。工人數量不增反減,產能卻暴漲。業內人士直言,這已不是簡單的“工廠”,而是中國航空工業數字化轉型的典范。
新廠房的投產,直接改變了中國殲-35、殲-20隱身戰機的交付節奏。2025年5月,空軍北部戰區某旅首次實現殲-20與殲-35A“混編”。海軍多支航母艦載機部隊也陸續接收新批次殲-35。相關畫面在央視公開報道后,引發全球航空界高度關注。
波音西雅圖、空客漢堡和圖盧茲的生產車間,曾經是全球航空工業的象征。現如今,沈飛新廠所代表的智能制造和產能規模,已然成為全球軍機制造的新標桿。國際權威媒體普遍認為,全球五代機產業鏈的重心正在加速向中國轉移。
美中五代機競賽進入新階段
2021年以前,F-35家族在全球五代機市場獨步天下。美國三軍年均采購量維持在90-120架之間,出口訂單源源不斷。進入2024年,受美軍預算削減、供應鏈瓶頸和技術升級難度影響,F-35實際年交付量驟降。洛馬公司盡管具備年產150架的能力,但實際采購量僅維持在60架左右,且需海軍、空軍、陸戰隊三家分配。
反觀中國,自殲-20批產以來,成飛與沈飛逐步形成“雙巨頭”格局。數據顯示,2023年殲-20年交付量已達70架,2024年殲-35正式進入批量列裝,全年交付數接近90架。2025年沈飛新廠房投產后,殲-35年產計劃首次突破100架。兩型隱身機年產總量達到200架大關,成為全球唯一實現五代機年產三位數的國家。
美國空軍協會在2025年6月的報告中承認,中美五代機生產能力差距正被迅速縮小。“隱身機數量優勢是美國空軍最后一道屏障,一旦被突破,美軍將喪失對華空中優勢。”多家美媒援引軍方專家觀點,警告美軍需警惕“數量失衡”的風險。
技術、規模、作戰體系三重超越
中國隱身戰機的突飛猛進,背后是技術、規模、作戰體系的全方位升級。新廠房的數字化生產,帶動了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國產航空材料、發動機、航電、雷達等核心子系統實現自主可控。2025年4月,殲-35B垂直起降型首飛成功,標志中國五代機技術路線進一步多元化。
產能提升背后,是中國軍工體系的高效統籌。沈飛與成飛協同布局,殲-20、殲-35及其多型衍生型號同步推進。軍隊采購計劃與工業體系深度融合,確保新機型研發、試產、定型、批產無縫銜接。
作戰體系層面,殲-20、殲-35已實現全軍多兵種、多戰區、多用途配置。2025年5月,東部戰區空軍與南部戰區海軍首次組織聯合隱身機編隊演訓。殲-35艦載型在遼寧艦、福建艦兩艘航母完成實戰化部署,具備全天候遠海打擊能力。多型隱身機的協同作戰,讓解放軍空中作戰體系實現質的飛躍。
美軍存量優勢逐漸消弭
長期以來,美軍憑借F-22與F-35的存量優勢,保持全球最大隱身機隊規模。2024年底,美軍現役F-35約650架,F-22約180架。中國隱身機數量在2025年突破900架大關,僅差美國200架左右。
美國海軍與陸戰隊加起來,擁有9個艦載機聯隊,即便全部換裝F-35C和F-35B,五代機數量也難以突破500架。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美軍能搭載F-35的航母僅有4艘,實際部署在亞太的F-35C不到100架。相較之下,中國海軍航空兵殲-35數量已在兩三年內有望追上美軍F-35C。
美軍《2025-2029航空力量發展規劃》顯示,F-35未來年采購量或將繼續下滑。美國國會預算局(CBO)警告,軍費壓力及后勤維護成本將迫使美軍削減新機采購計劃。對比之下,中國隱身機年產200架的目標已成為業界共識。
全球空天格局劇變,亞太軍備競賽加劇
中國五代機產能爆發直接帶動亞太軍備競賽。2025年6月,日本防衛省宣布追加采購F-35B,韓國空軍計劃引進F-35A Block 4升級版。澳大利亞、印度加速推進本土隱身機研發項目。亞太主要國家普遍擔憂地區空中力量天平失衡。
與此同時,中美兩國在東海、南海方向的空中對峙頻率顯著提升。2025年4月,東海一次大型聯合演習,數十架殲-20、殲-35編隊與美軍F-35C形成“空中對峙”。北約空軍戰報稱,這是全球首次規模化五代機對抗實戰演練。
全球航空制造業也因中國產能崛起而發生劇變。國際供應鏈加快向中國轉移,全球航空零部件企業紛紛在沈陽、成都等地設廠。美國與歐洲多家軍工巨頭面臨“訂單外流”壓力。2025年上半年,全球五代機采購意向訂單,中國廠商占比首次突破40%。
產業鏈與創新體系全面升級
中國航空制造不止于產能。2025年,沈飛新廠房已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理。智能檢測、無人搬運、自動裝配等環節高度自動化。每一架隱身戰機都可實現從零部件到總裝的可溯源管理。
創新體系方面,2025年中國航空產業專利申請量居全球第一。新一代復合材料、低可探測性涂層、自適應航電系統等技術加快轉化。殲-35B型垂直起降平臺的測試成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艦載隱身垂直起降戰機技術的國家。
人才梯隊建設同步提速。2025年中國航空與航天技術專業畢業生人數突破3萬人。多所高校與工業集團共建實驗室,創新型人才源源不斷涌現。產業生態的活力,成為中國軍工體系持續躍升的根本動力。
戰略意義與未來展望
中國隱身戰機年產量達到200架,意味著什么?不僅是數量的簡單堆砌,更是戰略主動權的轉移。五代機已成為現代空戰的核心資源,數量優勢直接決定制空權歸屬。
隨著中國新一輪航母艦隊擴編,殲-35艦載型將快速填補航母艦載機編隊。沈飛新廠房的產能釋放,將為解放軍提供源源不斷的先進裝備保障。亞太空中力量格局已發生根本改變,美國及其盟友不得不重新評估地區安全態勢。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在2025年6月的報告中直言:“中國正以不可逆轉的速度縮小與美
參考資料:超大規模廠房曝光,中國將年產200架隱身戰機,全面碾壓美國?
2025-07-11 15:58·東方點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