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特級核動力航母的二號艦“約翰·肯尼迪”號(CVN-79)的交付日期再度推遲,本來是計劃2025年7月交付,如今卻延遲到了2027年3月,這已是該艦自2019年下水以來的第二次重大延期,最初它計劃于2022年服役,如今卻已經在船塢中浸泡八年之久,艦體表面甚至已出現銹蝕斑駁的痕跡,都沒有交付給海軍。
而更令人絕望的是,即便是到2027年,肯尼迪號也不可能交付海軍,因為美國造船業系統性崩塌的陰影,已徹底籠罩了這艘耗資129億美元、建造超14年卻仍停留在95%進度的“爛尾巨艦”。
沒有錯,美國現在已經造不出航母了,就拿這艘肯尼迪號來說,首先美國航母75%的精密部件依賴單一來源供應商,疫情期間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導致關鍵材料交付陷入癱瘓。2022年訂購的特種鋼材與復合材料,直到2025年4月仍未能到貨,直接扼殺了按計劃完成舾裝的可能性。
五角大樓報告揭露,全美僅存的兩家航母級特種鋼材廠產能不足歷史峰值的30%,因為供應商的倒閉,船廠甚至上演了現代版“拆東補西”的荒誕劇——為維修“福特號”,技術人員竟從“肯尼迪號”艦體上拆解貨運電梯控制屏、電機控制器等現成部件應急
而且福特號上存在的技術缺陷問題,在肯尼迪號上仍然未解決,“福特號”的電磁彈射系統(EMALS)始終無法突破可靠性魔咒:實戰數據顯示平均每彈射180次即出現一次重大故障,最嚴重時僅20次就徹底罷工,遠未達到軍方要求的連續16500次無故障運行標準。而武器升降機(AWE)的頻繁癱瘓更成為致命瓶頸,導致彈藥運輸效率大打折扣。更棘手的是新暴露的核動力推進系統與雷達系統的兼容性沖突,引發全艦電力供應波動,這一結構性問題需重新設計關鍵電路,那肯尼迪號又不可能重新清零。
肯尼迪大概率會是美軍最后一艘建造成型的航母,依賴中國振華重工龍門吊的紐波特紐斯船廠,早已喪失本土重型裝備制造能力。不僅如此,比設備老化更嚴峻的是人才斷代危機。走進美國造船廠,映入眼簾的是平均年齡55歲的焊工隊伍和52歲中位數的技術工人群體,青年從業者比例跌破5%。全美船舶焊接認證數量較二十年前暴跌68%,數控機床操作員缺口高達1.2萬人,美國唯一擁有航母制造能力的紐波特紐斯船廠,也正在喪失制造航母的能力。
根據美國專家的預估,尼米茲號、艾森豪威爾號、卡爾文森號都將在2030年前退役,美軍將只剩下9艘航母,而能夠同時出動的規模將不超過4艘,因為美軍航母的維修周期從18個月增至5年。相反,中國在2030年前,將會再次獲得2艘新航母,擁有5艘航母戰斗群的規模。
現在的美軍要完蛋,航母造不出,高超彈也沒有,美國在高超音速導彈研制上布局最早, 高超音速導彈是美軍國防現代化的重大優先事務,是近期內的重大投資方向,美國計劃2020—2024財年投入近百億美元,加速推動高超聲速導彈關鍵技術攻關和武器裝備研制。
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美國對高超音速導彈非常重視,實際上,經過了近20多年的發展,美國高超聲速助推滑 翔導彈已經形成了海陸空三軍共同發展、射程從上千千米到四五千千米、發射平臺覆蓋飛機/艦艇/ 潛艇/車輛等性能多樣、譜系豐富的發展格局。唯一遺憾的就是,還沒有研制成功,并且多次失敗。
美國空軍的重點從戰略射程、飛行馬赫數高達 20 的 HTV-2 項目轉向發展戰術射程 、飛行馬赫數 8 ~ 10 的 TBG 項目。TBG 項目的諸多性能指標相比 HTV-2 已大幅下降,如今又轉向了飛行馬赫數5的ARRW項目。
然而即使如此,美國依然研制失敗,可以說是美國在多個高超音速項目上的失敗已經浪費了近20億美元,如今美國開始轉向相對簡單的、超燃沖壓動力的、吸氣式高超音速巡航導彈HACM項目上,難度一降再降,資金卻一再增加,美國計劃在這個項目上投入20多億美金。從而在2027財年之前擁有可用于作戰的HACM武器。
現在的美軍處于一個什么狀態,高超音速導彈沒有,超音速巡航導彈也造不出了;海軍軍艦不僅僅是航母,伯克3導彈驅逐艦1年1艘都造不出,星座級護衛艦即使外包,都因為投入太高而被迫暫停,海軍六代艦載機項目被叫停。
那你說,美軍現在還能咋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