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揚州發布,對原平臺表示感謝!
◆免責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
近日,新華社“文化中國行”聚焦儀征十二圩,4分20秒的視頻以《“鹽都”十二圩:運河入江,“新帆”再揚》為題,聚焦十二圩的鹽運歷史、建筑風貌、非遺傳承、生態保護和文旅融合等內容。記者沉浸式打卡“江上鹽都”十二圩歷史文化旅游區,通過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和江上鹽都十二圩歷史文化旅游區負責人的講述,回顧十二圩的“前世今生”,展示其作為大運河文化帶重要節點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復興成果。
“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活動由中央宣傳部牽頭組織,于去年4月19日正式啟動。主題宣傳活動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圍繞文物古跡發現、名城名鎮古村古街保護、文化旅游發展、非遺保護傳承、文明交流互鑒等內容,多維度立體式報道各地各部門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和創新經驗。
100多年前的十二圩,因鹽而起,因運而生,因運而盛,一度成為兩淮鹽務匯集轉運的重鎮,在清代成為了中國鹽運樞紐。史料記載,當時的鹽場占地超過300畝,堆儲的鹽總數在10億斤以上,每年的鹽運量更是在15萬噸。全國九大鹽區,僅淮南鹽經十二圩遠銷沿江四省,占全國產鹽量30%以上,而鹽稅收入則占全國鹽稅總數60%以上……處于全盛時期的十二圩,成為了人口規模約20萬的熱鬧集鎮,是中國清末最大的食鹽集散中心和近現代文明重鎮,“江上鹽都”“江北小上海”聞名遐邇。
時光流轉,百年前盛極一甲子的十二圩終于回歸了平靜。“江上鹽都”十二圩,坐落于新城鎮,是一個融合了鹽運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以及鄉村教育文化的歷史文化旅游區。現如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啟動了南門大碼頭片區與十二圩鹽文化片區保護利用工作。2019年,江上鹽都鹽運文化展示館建成。在原有基礎之上,十二圩又相繼融入長江、運河、紅色文化等元素,徹底拉長了鹽運文化鏈條。僅三四年,這片土地之上出現了中共儀征黨組織誕生地舊址、江上青烈士事跡陳列館、“廉風鹽韻”儀征運河印記展覽館、黃質夫鄉村教育史跡陳列館等多10多個文博館,逐步形成國內獨有的鹽運文化“微博物館群”。
十二圩片區地處新城鎮南部,這片土地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底蘊。新城鎮高度重視這一重要文化遺產的利用,在儀征市級指揮部統籌下,編制完成了概念規劃和專項規劃。新城鎮圍繞“江上鹽都”品牌塑造,培育農文旅融合示范區。按照“歷史可穿越、街巷可品讀、場景可體驗”的原則,新城鎮實行運營前置,促進歷史街區更新與開發區服務功能提升。通過文旅項目開發與傳統本土文創研發功能互補,實現了十二圩景區與大數據產業園區、汽車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的四區聯動、串點成線。通過農副產品、特色文創、百年早點等消費爆點,每年都能吸引50萬的人氣流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