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拍到海底撈的服務員胸前,開始佩戴起打賞二維碼來,此事也在網上引發了不同聲音。
反對者認為,“小費文化”來自于西方——主要是在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較為普遍與悠久;而在咱們這個有著自己“特色”文化的東方大國,并無其普遍存在或不斷蔓延的土壤與環境。
而支持者卻認為,小費如果是作為自愿機制下的互相付出行為,其有對較佳增值服務表示感謝與贊賞的激勵作用——且只要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就行。
首先,中國人確實沒有“付小費”的普遍性心理、習慣和歷史,也就是缺乏“小費文化”存在的土壤與環境。
或許,這跟我們的市場經濟、消費文化剛剛興起不久有關吧?——本質上而言,還是與大多數國人的收入還不是很高,因此無力、無心承受被“小費文化”反過來消費所造成。
不過,原本基本不存在的“小費文化”,其實也逐漸在我們這兒出現和蔓延。
特別像是在酒吧、賓館、酒店等較高檔消費場所里,消費者的經濟能力較高之下,接受不同消費的“加價”能力也高于普通人,因此,這些服務行業的“小費文化”較為常見。
同時,像網絡交易與電商服務的興起,“小費文化”呈現領域擴散現象——像外賣、出租等行業的電子平臺支付方式中,也都開始嵌入類似于給小費的額外打賞機制。
不過,作為傳統的面對面“給小費”情形,對于一向“好面子”的我們這個民族,其實還會產生一種尷尬情形:
就是如果服務人員暗示或提醒要小費,有人不想給的話,也可能會覺得面子上下不來,與不情不愿的心理之間產生了抵牾,會令雙方都產生尷尬問題,甚至因此產生糾紛與不快。
事實上,“小費文化”的核心功能,在北美地區主要是一種“薪資補償機制”,因為美國或加拿大的一些行業薪水較低,其服務員對于小費有著“必給的較高數額”之期待——甚至是一種要求,如一些餐廳小費是其賬單的15%-20%,顯然,這樣的“小費文化”很難在中國移植過來。
如果做不到你情我愿,相信這樣的“小費文化”就難以在中國的土壤里存活,更不要說普遍性地實行了。
同時,在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國度里,渴求“人人平等”的心理,其實要來得更為強烈——而在給小費的問題上,可能會涉及到性別、種族、年齡、外貌的影響,因此會產生一些歧視性的誤解。
另外,商家如此做,似有轉移薪酬壓力之嫌;消費者也有感覺被道德綁架的擔憂——如此多重因素的存在,似乎在我們這個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度里,容易產生一些社會性的爭議問題。
而具體到海底撈這次出現的“小費文化”情形,有一個具體的情況,卻值得另眼相待的關注——那就是:其店內服務員是將打賞二維碼的牌子,佩戴于胸前,且還是實名制。
想問一下海底撈如此設計之下,當消費者真要給予小費打賞時,顯然要拿著手機,對著服務員的胸前掃來掃去吧?——如果不方便的話,估計還要將手機與人的眼睛,移近到服務員的近胸處,才能“嘀”的一聲,將二維碼掃成功吧?
那么,假如是對著女性服務員的胸前這番操作,是不是有點“太那個”了呢?——不知情者,還以為這是在偷拍呢?難道,就不能用另外妥當的方式,讓消費者掃碼嗎?比如,整個二維碼手牌也行啊。
說到這里,其實就要涉及到“小費文化”中,隱含的一種核心精神——尊重!
希望得到小費,服務人員就應付出更多、額外和增值的良好服務;消費者才會心甘情愿、同樣要額外多付出服務費用——這是互相尊重的付出之下,才會產生的相互回報,這才是“小費文化”的最高精神!
所以,海底撈不管你在撈什么——撈小費也沒問題,但也要講究點撈的方式,如果你們的店里,要付小費時,消費者都在咔咔對著服務員的胸前掃來掃去,這豈不就像一首歌里唱的“你禮貌嗎”?
“小費文化”當然可以有,只要相互情愿與相互尊重就行!——只是,千萬可別讓這種“小費文化”變了味啊!【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