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西蘭著名導演彼得·杰克遜
(Sir Peter Jackson),
不少新西蘭人并不陌生,
他曾在銀幕上構建過《魔界》等
無數史詩般的奇幻世界。
最近,他提出一項最新項目:
這位63歲的奧斯卡獲獎導演
計劃在新西蘭“復活”一種
早已滅絕的大型鳥類“恐鳥”(Moa)!
對此,不少網友驚呼:
“新西蘭要變成現實版
‘侏羅紀公園’了!?”
恐鳥示意圖。
滅絕600年、身高3.6米...
“遠古巨鳥”或在新西蘭重生!
昨日(7月8日),美國生物科技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宣布,將與杰克遜以及新西蘭的Ngāi Tahu研究中心合作,嘗試復活恐鳥(moa)!
這種無法飛行的巨型鳥類約600年前滅絕。據美聯社消息,杰克遜為此項目投資高達1500萬美元(約2500萬紐幣)。
Colossal首席執行官Ben Lamm也在X平臺上發文宣布:“非常興奮地官宣@colossal正在新西蘭與Peter Jackson及Ngāi Tahu研究中心合作推進的項目——復活南島巨型恐鳥。”
在現存記錄的九個恐鳥物種中,南島巨型恐鳥(South Island Giant Moa)體型最大,體重約達400磅(約180公斤),從腳到喙高近12英尺(約3.6米),被科學家認為是地球上曾出現過的最高鳥類。
恐鳥示意圖。
“在新西蘭長大的人,都會從小聽說恐鳥的故事。”杰克遜表示, “這幾乎是刻進我們DNA里的東西。”
去年,杰克遜和伴侶Fran Walsh便向Colossal投資了1000萬美元,但他們提出了一個條件——項目必須包括恐鳥復活。“我們投資的條件是,所有資金必須用于恐鳥項目。”杰克遜說,“所以我們不只是投資了Colossal,我們還真的把恐鳥的骨頭帶上了‘談判桌’。”
“把恐鳥帶上談判桌”說的不是比喻——這對自1987年起共同生活、育有兩個孩子的伴侶,多年來一直在收集恐鳥骨骼,如今這些骨頭正被用于DNA提取。“我們一共收集了大約400塊恐鳥骨頭。”杰克遜透露。
示意圖。
真·侏羅紀公園?
網友“炸鍋”:“我支持!太酷了!”
恐鳥復活的消息一出,
網絡上迅速炸鍋!
有人評論:“太愛你們正在做的事情了,太不可思議了。”
也有人說:“能再次看到恐鳥就太酷了!但我更希望看到斯特勒海牛(Steller’s Sea Cow)重返世界。”
斯特勒海牛示意圖。Photo: The Altantic
還有人激動表示:“天哪,我們現在真的在復活滅絕動物,這也太刺激了!”
有人開玩笑道:“兄弟,那玩意兒就是一只超大超怪的鴯鹋。”
還有網友說:“Colossal Biosciences正在用突破性的科學與保育重塑未來——讓未來看起來更像過去。太棒了!”
新西蘭記者Chris Keall也轉發評論:“這將是新西蘭的侏羅紀公園,我完全支持!”
雖然我們可能還要幾年才能看到3.6米高的恐鳥在保護區里散步,但Colossal Biosciences已在“復活生物”方面屢上頭條。今年早些時候,他們首次推出了經過基因編輯的恐狼幼崽——通過編輯灰狼的DNA,使其呈現出早已滅絕的祖先的特征。
Colossal首席科學官Beth Shapiro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現在已經成為一個進化的力量——我們正在決定這些物種的未來會是什么樣。”
Colossal CEO Ben Lamm抱著一只“恐狼”幼崽。Photo: Colossal Biosciences
科學奇跡,還是“扮演上帝”?
NZ教授:這不是真正的“復活”!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對“復活恐鳥”計劃感到興奮。
Ngāi Tahu的考古學家Kyle Davis承認,這樣的項目可能引發爭議,一些人可能會質疑他們是否在“扮演上帝”。
但他不認為Ngāi Tahu內部會因此產生分歧,“我們是一個追求新知、推動前沿研究的部族,尤其在《懷唐伊條約》結算后30年,這點尤為重要。”
Peter Jackson(左)和Kyle Davis(右)。
“在此前的七八代人里,我們生活在殖民剝奪的余波中,猶如夢魘。而如今,我們終于可以做夢了。”他說,“我們的祖先在19世紀初與世界接軌,如今我們再次成為全球的一份子。”
飛不起來的恐鳥是新西蘭特有的九個物種之一,從體型如火雞的小型種,到身高可達3.6米的南島巨型種。研究發現,恐鳥在毛利人到來之前種群穩定,但在波利尼西亞人定居后的100-150年內迅速滅絕,主要因人類捕獵與棲息地喪失。
Ngāi Tahu研究中心主任Mike Stevens教授指出,在14至15世紀,恐鳥曾是重要的肉類來源,其骨骼和羽毛也被用作工具與裝飾。他稱恐鳥的滅絕為“新西蘭生態富饒卻脆弱的一個深刻教訓”。
示意圖。Photo: Science News
支持該項目的坎特伯雷博物館自然史高級策展人Paul Scofield表示,他們正計劃建立區域性生物資源庫,不僅用于恐鳥,也用于其他珍稀物種的保存。
坎特伯雷博物館是全球恐鳥化石收藏最多的地方,其中許多骨骼可追溯到一萬年前,多數保存良好,仍包含豐富DNA。
坎特伯雷博物館。Photo: Neat Places
過去幾個月,Colossal的科學家正在實驗室中對這些樣本進行精密分析。他們還在研究一種與恐鳥親緣關系密切的南美現存鳥類,有望用作“基因載體”,引入恐鳥的關鍵特征。
目前,Colossal已成功構建出某一相關物種的完整基因組,并計劃未來幾年內構建恐鳥九個物種的基因組,從南島巨型恐鳥開始。
Lamm證實,他們已在同時進行多種恐鳥的“古DNA提取與組裝”,并對相關活體物種做比較基因組分析。
“我們還沒到終點,但已經起跑了。”
不過,這一項目也引發爭議。一些學者指出,這些“復活”物種實際上是現代動物注入滅絕物種的DNA,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復活”。
奧塔哥大學副教授Nic Rawlence批評“復活”一詞:“他們的技術令人驚嘆,確實能帶來實質性的保育益處,但這不是復活,而是基因改造出來的設計物種,比如‘灰狼’。”
“恐狼”示意圖。Photo: Live Science
但Colossal首席科學家Beth Shapiro則表示,他們“復刻”出來的猛犸象與恐狼擁有關鍵的外形與遺傳特征,足以成為獨立物種。
目前,他們還在進行生態研究與3D建模,模擬恐鳥重返野外后的影響。屆時,第一批“復活恐鳥”將被安置在“廣闊、安全的生態保護區”。
盡管這項計劃不免讓人聯想到電影《侏羅紀公園》,Lamm笑稱:“你不會在基督城街頭看到它們亂跑。”
“至于未來如何處理,就看毛利社群、新西蘭政府和新西蘭人民的決定了。”
對于此事,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