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動您!
(李德倫)
李德倫是新中國交響樂的開創者和奠基人,被譽為“中國交響樂之父”。他畢業于上海國立音專,是中國交響樂團的著名指揮家。
1987年,李德倫在首都體育館指揮11個音樂團體、800多名演奏者,舉辦的“交響樂之春”音樂會,引起轟動。
1999年,李德倫與斯特恩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合作演出,轟動世界。
李德倫早在1978年就患上了腎癌,妻子也接受了心臟手術,心臟里鑲嵌金屬瓣膜。這對革命夫妻從戰火中走來,晚年又攜手抗擊重疾,他們的一生有愛有痛有淚……
考入國立音專,愛上師姐李玨
李德倫(攝于1921年)
李德倫祖籍河北唐山,1917年6月6日早晨6時出生于北平。按照中國的傳統說法,3個6彰顯著吉利。
李德倫的父親李宏春是民國時代的政府官員,母親是沈陽人,畢業于師范學校。李德倫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小年紀就開始讀《四書》《五經》,還閱讀了《七俠五義》等文學作品。
李德倫的父親是京劇迷,與楊小樓、余叔巖是朋友。
李宏春家里藏有京劇唱片,李德倫是聽著京劇長大的,他會唱譚鑫培的《賣馬》等唱段。
李德倫還喜歡看電影。當時每個電影院都有音樂樂隊,多的5、6個成員,小的一兩個,其中必有一個拉小提琴,一個彈鋼琴。潛移默化中,李德倫接受了西洋音樂的教育。
(李德倫的母校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屬中學舊址)
1930年,李德倫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屬中學,學校里的鋼琴房是敞開的,他經常跑進去彈鋼琴。
1935年著名的“一二·九運動”爆發,李德倫與同學們成立了學生會,他擔任會長。高校同學在街上游行時,李德倫帶領學生會的成員買燒餅送給游行的學生。
1935年12月16日,一群游行的學生被打得頭破血流,涌進了北京師范大學附中。李德倫帶領同學們沖破警察的封鎖線,結果他被警察打傷了。
1936年春,李德倫秘密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年他才19歲。
(青年李德倫拉大提琴)
1938年,李德倫高中畢業后考入輔仁大學歷史系。當時北平只有燕京大學、輔仁大學沒有被日本人控制,求學期間,李德倫參加了學校的管弦樂隊。
從此他迷上了管弦樂,并立志將此作為一生追求的事業。
1939年,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高中同學馮燦文建議李德倫報考上海的國立音專。
次年,李德倫帶著母親為他準備的幾十塊大洋,一個人去了上海。
(李德倫的母校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
李德倫(攝于1940年)
抗戰時期的上海成了一座孤島,但報考上海國立音專的學生并不少。李德倫原本想報考小提琴專業,可報考該專業的學生太多,于是他改報大提琴專業。
李德倫有一定的音樂基礎,又在輔仁大學讀過書,被上海國立音專錄取了。
大學期間,李德倫與師姐李玨互生好感。李玨1924年出生于湖南長沙,在天津長大,比李德倫小7歲。
李玨比李德倫早一年考入上海國立音專,學的是小提琴專業。一個學小提琴,一個學大提琴,兩人經常在一起上課、練琴,彼此越來越熟悉。
(年輕時的李玨)
李德倫的父親抽大煙,身體不好,上世紀40年代家道中落,李德倫要靠勤工儉學養活自己。
他去黃佐臨導演的苦干劇團配音、跑龍套。后來苦干劇團的樂隊指揮回山東老家結婚,李德倫接替他擔任指揮。
1943年,李德倫意外從樓梯上跌傷,在宿舍里養病。李玨經常來看他,有時還幫他打飯,李德倫趁機向她求愛,李玨接受了。
李德倫在上海國立音專讀了6年。1946年,李德倫要畢業時,父親不幸在北平病逝,由于功課緊,他沒有回家奔喪。
中國女音樂家、作曲家瞿希賢(1919年9月23日—2008年3月19日)
父親去世不久,地下黨員作曲家瞿希賢希望李德倫加入上海地下黨組織,讓他寫一份詳細的履歷。
李德倫寫好后還來不及交,這份履歷就被人偷走了。李德倫早在1936年就入黨了,如果被國民黨反動派得知,后果不堪設想。
瞿希賢給了李德倫一筆錢,讓他趕緊去香港躲一下,李德倫說想去延安。
李德倫馬上向上級申請,并將李德倫藏到一個秘密的地方。很快申請下來了,周恩來副主席歡迎李德倫去延安。
(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
李德倫離開上海前,與李玨告別。他對女友說:我過個三五年一定會回來找你的,解放軍以后進上海城,你一定會看到我。
李玨堅定地表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我都會等你回來。一對戀人在上海街頭灑淚而別。
追隨男友去延安,跨國分居不影響夫妻感情
李德倫到達延安不久,黨中央決定創辦紅色政權的第一個管弦樂團——中央管弦樂團。
延安沒有器材,黨中央專門派人去北平、上海購買樂器。賀綠汀擔任中央管弦樂團的團長,李德倫擔任樂團的指揮和老師,整個樂團只有李德倫接觸過西洋樂器。
我國近代音樂家、教育家賀綠汀(1903年7月20日-1999年4月27日)
于是他根據教材邊學邊教學員,為此李德倫熟悉了各種西洋樂器,為將來走上指揮崗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德倫去延安后,不敢給李玨寫信。李玨牽掛、擔心男友,決定去延安追隨李德倫。1947年3月,在周恩來副主席的安排下,李玨離開上海到達延安。
不巧的是,胡宗南帶領國民黨部隊攻入延安,李德倫已隨中央管弦樂團撤離了延安。
3個月后,李玨終于在黃河邊陜西榆林的葭縣侯村見到了李德倫,一對情侶雙雙投身革命洪流。
(今日西柏坡)
1947年6月,李德倫、李玨隨中央機關到達河北西柏坡。李德倫忙著指揮樂團排演《蘭花花》,李玨給管弦樂團的學員們上課,還演京劇《打漁殺家》。
李德倫級別高,吃的是干部灶,李玨吃的是大灶。但李德倫每次都將菜打好,與李玨一起吃。
1948年,李德倫已經31歲了,婚事迫在眉睫,便向上級部門遞交結婚的申請報告。
這年7月,中組部部長安子文批準兩人結婚。也就在1948年7月,李德倫與李玨在西柏坡組建家庭。
李德倫夫婦與女兒李鹿(攝于上世紀50年代初)
1949年,李德倫夫婦的大女李鹿在西柏坡降生了,夫妻倆帶著女兒四處演出。北平和平解放后,李德倫夫婦帶著女兒來到北平。
新中國成立后,李德倫被安排在中央樂團(后改名為中國交響樂團)擔任指揮,李玨進入清華大學任教。
此后夫婦倆又生下了小女兒李燕。夫妻倆要上班,要照顧兩個女兒,生活緊張而忙碌。
為了發展我國的交響樂事業,1952年,李德倫被文化部送往蘇聯深造。與他一起去蘇聯留學的,還有郭淑珍、吳祖強。
1955年5月1日,吳祖強(后排左1)與同在蘇聯莫斯科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合影留念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
李德倫先在莫斯科補習一年俄語,后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讀研,師從著名指揮家阿諾索夫。
李德倫一直在莫斯科留學5年,直到1957年才回國。留學期間,李德倫與莫斯科及東歐多個國家的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他擔任指揮的《黃河大合唱》,引起轟動。
留學期間,相關部門每月補貼李德倫700盧布,他省吃儉用,每隔兩個月就想辦法給妻子和女兒寄點錢。
李玨帶著兩個女兒留守北京,雖然有母親的幫襯,但仍承受巨大的壓力。夫妻跨國分居5年,李德倫前兩年沒有回國,直到第三年才回國與妻子團聚。
(留學蘇聯的李德倫在莫斯科指揮蘇聯國家交響樂團)
李德倫知道自己是有婦之夫,從不與女生走得太近。有的女生喜歡他,李德倫一看出苗頭,馬上就說:我結婚了,還有了兩個女兒。一句話就將對方心頭的愛火澆滅了。
李玨年輕漂亮,也有男士追求她,要與她搞曖昧關系,被她毫不猶豫拒絕了。
李德倫與李鈺雖然跨國分居多年,但雙方都沒有在感情上傷害過對方。上世紀50年代末,李德倫夫婦又生下了兒子李蘇。
一個患腎癌,一個有心臟病,天堂里再做夫妻
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為工人演出(1959年)
1959年,中央樂團為國慶10周年籌備節目,李德倫準備排《貝多芬第九交響樂》。
當時反右還沒有結束,有同事嫉妒李德倫,給他扣各種帽子。幸虧團領導保護李德倫,才讓他逃過了一劫。
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還沒有結束,團里有人提出:交響樂是搞資產階級的音樂,要求樂手放棄小提琴、大提琴,改拉二胡。
中央有領導做過這樣的批示:我們國家沒有幾個交響樂團,至少要保住中國交響樂團。
(李德倫帶領工人激情歌唱)
但在強大的社會壓力面前,這份批示沒起到多大作用。此后李德倫與同事都沒事可做,經常挨批評。
在有關領導要求下,李德倫為現代京劇《沙家浜》“蘆蕩”一段,創作出交響樂伴奏,相關領導很滿意,交響樂《沙家浜》就在此基礎上誕生了。
1966年,李德倫被安排到陜西搞社教。他回北京一下火車,就被單位的造反派控制了,他們給李德倫掛上了牌子,上面寫著“反黨分子李德倫”。
李德倫在單位遭受批斗,還被逼寫檢查。有人要他寫材料揭發同事,李德倫寧愿挨打,也不愿往同事身上潑臟水。
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為京郊農民演出(1968年)
李德倫被批斗一段時間后,關進了牛棚,不讓回家。李玨去看丈夫,李德倫對妻子說:我不想拖累你,也不想影響3個孩子的前途,我們分開吧。
李玨含淚表態:我們是從炮火中走過來的,當年槍林彈雨我們都沒害怕過,現在是新中國,我們有什么可怕的?不管什么時候,我和孩子們都等你回家。
妻子對婚姻的堅守,讓李德倫變得堅強起來。他在心里告誡自己:不管受多大的委屈,我都要活下去。
1973年,在相關領導的過問下,李德倫回到了中國交響樂團。隨著外國元首訪華越來越頻繁,李德倫有了用武之地。
李德倫(前左一)陪同費城交響樂團代表團游覽長城(1973年)
1973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華,李德倫指揮中國交響樂團為基辛格一行演奏《田園交響曲》。
1975年,李德倫指揮中國交響樂演奏了弦樂合奏《二泉映月》,及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轟動一時。
1977年3月,為紀念貝多芬逝世150周年,李德倫指揮中國交響樂團演奏了《貝多芬第五交響曲》。
這時特殊年代已經結束,我國交響樂事業的春天也來臨了。
李德倫與小提琴大師梅紐因
1978年,李德倫指揮中國交響樂團演奏了德沃夏克的《新世紀交響曲》,廣受好評。
這年,李德倫已經61歲了。雖年過花甲,但他精力充沛,渾身有使不完勁。
然而1978年夏天,李德倫突然出現了尿血,妻子李玨陪他去醫院檢查,李德倫被查出腎癌。
為了保命,醫生將李德倫的一個腎臟切除了,他身體里只剩一顆腎臟了。
雪上加霜的是,李德倫手術不久,妻子李玨心臟病復發,在醫院接受了心臟手術,她的心臟里鑲嵌了金屬瓣膜。
(李德倫與妻子李玨)
夫妻倆一個患腎癌,一個患心臟病,都接受了大手術,都從病魔手里死里逃生,何其幸運!
李德倫與妻子李玨攜手抗擊重疾,夫妻倆互相安慰,互相鼓勵,互相照顧彼此的生活,康復良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李德倫依然活躍在樂壇。
1985年,李德倫應邀擔任巴黎國際梅紐因小提琴比賽的評委。
1986年,李德倫應邀擔任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比賽大提琴評委。同年,他還獲得匈牙利政府文化部頒發的李斯特紀念獎章。
載入中國交響樂發展史的800人交響樂隊聯合演出,指揮李德倫
1987年,李德倫指揮11個音樂團體,800多名演奏者,在首都體育館舉辦“交響樂之春”音樂會,演奏了《春節序曲》,及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等作品,國內外多家媒體做了報道。
為普及交響樂,1987年,李德倫創辦了交響樂愛好者學會,他擔任會長。
李德倫夫婦的大女兒李鹿繼承父親的衣缽,曾在北京京劇院為現代京劇《杜鵑山》劇組當了10年伴奏,后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當大提琴演奏員。
(李德倫與女兒李鹿)
李德倫夫婦的小女兒李燕在加拿大定居,兒子李蘇在美國生活。
上世紀90年代,李鹿離開中國歌劇舞劇院,與丈夫去中國駐希臘大使館工作。
3個兒女都在國外,李德倫與老伴在北京養老,由保姆照顧。
1999年,李德倫因肺炎咳血,住進了北京協和醫院。當時他的血色素只有5克,出現了腎衰竭。李德倫還失去了吞咽功能,進食要靠鼻飼。
鼻飼需要的營養品非常昂貴,每月要3000多元,不在報銷范圍內。李德倫夫婦沒什么積蓄,3個兒女也是工薪階層,負擔不起父親的營養費。
于是李鹿給文化部的領導寫了一封信,講述了自己的家庭情況。很快文化部一位副部長來到了協和醫院,指示醫院不計代價搶救,所有的醫療費用均由文化部解決。
經院方全力施救,李德倫轉危為安,身體狀況有所好轉。
李德倫與斯特恩惺惺相惜(1999年)
1999年11月19日,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式上,大病初愈的李德倫與美國著名音樂家斯特恩,合作指揮莫扎特的音樂。
李德倫西裝畢挺,精神飽滿,他將手中的指揮棒一舉,莫扎特的音樂頓時彌漫整個劇院。
李德倫與斯特恩兩位國際頂級指揮家的合作,讓整個劇院淹沒在掌聲和喝彩聲中。
演出結束后,李德倫再次住進了醫院。
2001年10月19日,李德倫不幸在北京病逝,享年84歲。
李德倫(1917年6月6日—2001年10月19日)
家人將他葬在河北易縣的華龍皇家陵園,墓碑上刻著這樣一段話:光陰如同音樂從指尖淙淙流過。他把一生托付給了音樂,而音樂回報給他的,除了快樂和榮耀,還有痛苦和遺憾。然而,只要他舉起那根纖細的指揮棒,音樂之外的一切喧囂便歸于寂靜。
送別李德倫,老伴李玨堅強地生活,3個兒子都在國外,她跟著保姆在北京養老。
(李德倫與李玨)
2013年,李玨因老年病去世了,去天堂里追隨老伴李德倫。在另一個世界里,他們依然是一對琴瑟和諧,風雨相伴的恩愛夫妻。
首發作品,抄襲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