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產網絡輿情和危機管理專業有用的觀點!
文/燕志華
8日上午,甘肅省天水市聯合調查組公布了當地幼兒血鉛異常事件的調查結果。經公安機關偵查,褐石培心幼兒園園長、法定代表人朱某琳,投資人李某芳,要求該園后廚人員通過網絡平臺購買彩繪顏料,稀釋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聯合工作組發現,使用顏料制作的食品含鉛量,均嚴重超出國家標準。
一、霹靂行動和整治的“套路化”
近年來,校園食品安全問題屢屢爆出熱門話題。血鉛事件不過是最新的一起。校園食品安全事件,每次爆發,都是群情激憤,國民皆知。然后人們看到的新聞和通報往往稱,地方迅速介入處理,負責人同步免職,相關經手人被刑拘,接下來就是收官之舉,地方開展校園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整治行動,等等。
事發—應急處理—通報—大檢查。這似乎成了套路。這也使得那些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惡行,也成了這個套路的一部分,結果惡行總是和霹靂行動以及大快人心聯系在一起,一旦壞事和好事成雙成對出現,就會降低惡行的罪惡程度和敏感程度,正如一些樣板戲中的壞人一樣,即便在戲末被槍斃了,但是不影響他下次還是粉墨登場。導致的后果是,人們知道他是壞人,但是恨不起來。
而且,這種套路本身,成為整治行動“一陣風”的絕佳證據。如果有堅強的制度、嚴厲的執行作為保障,也就不需要這樣的套路,但正是因為沒有制度,所以套路本身就成了制度。套路使起來必須虎虎生風,才能顯出威風。但是每次老是這一套,套路就成了食品安全問題的一部分。甚至毫不夸張地說,套路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隱患。
所以說,即便那些食品安全問題整治得特別嚴厲,但是絲毫不影響下一次食堂安全問題的再次爆發,而且惡劣程度并不亞于上一次。實際上,每次大的食品輿情背后,還有多少未被發現、被成功掩蓋,或者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雖然人們無法統計,但是人們不敢抱以樂觀。
近年來,有人將中國社會的食品安全問題屢屢出現,歸結為國人缺乏宗教信仰。說有信仰的人,會相信做壞事死后會下地獄、下油鍋。但是這種說法是荒謬的。中國人常常相信“無神論”的,如果依照這個說法,那食品安全問題在中國是不是就無解了,甚至是嵌入中國文化的一個根子病?這樣一歸謬,就知道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在無神論的社會里,“神”就應該是對法律法規的信仰和敬畏,以及相關部門的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但是讓人無奈的是,上述的“套路行動”卻常常颶風一般地降臨,山寨般地成了這樣的“神”。這樣的神,常常只會“做法事”,卻無足夠的法力。
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對校園食品安全問題,是難抱樂觀的,這是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理由的。
二、地方更希望將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根據極目新聞,多名家長表示,在西安就醫期間,他們接到相關工作人員口頭通知,說孩子的血鉛檢查結果正常,但均未看到紙質或電子版檢驗單。
我們經常發現,一個地方一旦爆發了負面新聞,最憤怒的是地方百姓,因為他們將承擔最后的后果;最焦慮的往往是地方相關部門,因為他們將承擔失去政績、工作努力付之東流的后果。
無論如何,一個地方爆發負面新聞,尤其是這樣那樣的丑聞,最大的犧牲品是地方的營商環境、文旅環境。人們對于地方的印象會陡然變差。可以說,天水還是個網紅城市,其麻辣燙一度在全國都很有名,但是此次出了這樣的事情,人們對于地方的印象難免會大打折扣。
也因此,地方一旦爆發輿情,地方相關部門就有天然的動力,去“化解”輿情,做法常常是,首先是試圖掩蓋輿情,這樣危機就不會爆發;或者已經爆發了,就試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比如將指標盡可能改得輕一些等;或者實在是已經爆發為全國性的危機了,那就還有一招,就是找官方媒體、關系媒體去試圖刪帖,盡可能降低網絡聲量,人為刪除網絡記憶或者讓網絡“失憶”,再過幾年,事件就在網絡上失蹤了。
雖然地方是出于維護地方聲譽形象,但是在客觀上,卻起到了為惡行打掩護的效果。因為負面輿情一旦被掩蓋了,也就不會真正接受教訓了,也就很難阻止下一次的爆發了。
三、資本進校園,食堂問題從“好不好”轉為“賺不賺”
中國當下有兩個資本動向需要社會予以關注。一是,資本下鄉;二是,資本進校園、進校園食堂。因為面對的都是簡單的小白群體。
資本在進行攻城略地之前,往往是帶圣誕老人的慈祥面目的。城市還能有足夠的智慧和警惕之心,對資本進行監督、約束和反制。但是資本一旦下鄉,就是面對中國最善良最無助的群體,肯定會大騙告成,大殺四方,最后掠奪一空并席卷而去。所以資本下鄉,有關方面也要陪同帶著制度工具下鄉,進行適當的監管。
資本一旦進入校園、負責食堂的運營,那也是一個“秀才遇到兵”、很難說得清的情景,校園很難抵擋得住資本的各種強力侵蝕。
現在很多地方的校園食堂都被大大小小的資本盯上了。因為一個校園動輒就是幾百人的消費者,再加很多校園已經變成教育集團了,那市場更是巨大。只要搞一個中央廚房,然后再向各個校園配送,就有一個固定的市場了,并且注定會成為一個壟斷的市場。
但是問題在于,在資本沒有進入校園之前,食堂還能考慮吃得好不好的問題,但是資本進入之后,就要考慮賺得夠不夠的問題。這種沖突幾乎不可避免。就是古人所說的,義和利的沖突問題。
資本在跟校園談判的時候,肯定會打下各種包票,確保安全和質量問題,但是一旦進入正式運營階段,逐利問題肯定會慢慢置于質量問題之上。只要確保最低程度的質量和安全問題,確保不出事、不暴露,就是最大的標準了。
再加上,中餐慣有的煮、炸、高溫烹調、重口味調味品,一通操作下來,食材有味道的也會被掩蓋,從而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就會被遮掩。
就是說,被資本把持的校園食堂,優先考慮的是最低程度的安全,以及確保不出事,或者不曝光。所以當一個嚴重的食堂安全問題曝光的時候,人們很難不懷疑,這背后到底還有多少學校的食堂問題被遮掩了、沒有曝光?
我們今天要開始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老百姓對于某個事件合乎情理的猜測、懷疑,本身就是社會監督、群眾監督的一部分,這種猜測和懷疑是合情合理的,不應該被限制的。人們有權力對于類似食品安全問題想得多想一點、想得更嚴重一點。畢竟,人性是自私的,資本是逐利的,哪一個都難以讓人放心。
四、校長對于資本的監督是無力的
但是上面所說的資本逐利問題,我覺得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畢竟資本不是做慈善的,逐利是個可以想到的結果,只要管理和監管到位,資本是可以做好事的、也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的。
但是誰來監管呢?這才是個大問題。
根據云南市場監管官微消息,去年的10月18日,云南省市場監管局、省教育廳印發《關于開展學校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暨風險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的通知》,決定從即日起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校園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第一條是:
嚴厲整治學校食品安全主體責任不落實的問題。強化學校校(園)長食品安全的第一負責人責任意識,督促校(園)長每月召開校園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研判會,等。
我看到要把監管的責任放到校長(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身上的時候,就知道事情反倒難辦了。
校園和校長的第一責任是什么?是教書育人!現在又另外給他強加了一個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重擔,他還有多少精力放在教育育人上?或者說,如果他重點在教書育人,那還有多少精力放在食堂監管上?
重要的還在于,校長一般是知識分子出身,他能有多大的權力和能力,來約束和監管資本?
有人說,不是有招標制度嗎?這個問題暫且不談,我們只說一句,現在每個單位,幾乎都在形成“一把手說了算”的工作氛圍,一把手都在追求“一錘定音”的權力效果,所以,校長在招投標制度面前,還是有“破壁力”的,問題在于,資本在搞定一把手方面,也是有強大的“破壁力”的。我有一種很不好的感覺,那就是人是很容易被收買的。知識分子也不例外。不能指望領導個人的道德自覺形成抗腐蝕的銅墻鐵壁。
資本一旦搞定一把手,就能長驅直入校園,而且還會快速和校長或者管理層結成利益共同體。
校長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負責人的制度,還可能會導致如下的反效果。校長因為肩負重任,但又可能被商人利益綁定,所以可能天然具有和商家形成利益聯盟、幫助商家隱瞞真相的自保傾向。就是說,即便有了問題,第一責任人也會首先選擇內部提醒商家盡快擺平或者做好隱瞞,否則,事情一旦曝光,形成輿論焦點,校長職位難保,大家一損俱損。嚴厲的制度,反倒將校長和商家推到了一起。
我上面反復說了這么多,只是想說明這個一個道理:很多地方校園食品安全制度建設,看起來非常健全,但是實際上制度卻是建立于個體的責任感和道德自覺之上的。但是個體是難以承擔如此重擔的。嚴格地說,個體是不值得信任的。這就如同在人性的沙灘上蓋高樓大廈,地基不穩的。
個體是很容易被收買的,一旦被收買,制度的風險就增加了。甚至可以說,制度建立于個體之上,本身就是制度的風險。
上述就是我對校園食品安全問題難抱樂觀的原因。
五、執法必嚴和輿論監督
當然形成較好的監督和監管制度是更好的。家長是最為積極的參與者,但是讓他們參與,也會帶來很多問題,一來他們參與本身就是額外的社會成本,增加了社會總成本,也暴露了校園治理的失敗;二是家長一旦參與,就會用五星級大廚、星級酒店來提高要求,反倒導致不確定后果。
其實校園食品安全問題,是中國社會食品安全問題的一角。整個社會的食品安全問題都難言樂觀,又如何能搞好這一角的食品安全問題?整個大環境不容樂觀。整個社會的誠信問題、道德問題都充滿很多問題。一個人對于自己的道德品質會有驚人的寬容,時時寬恕自己,但是對于別人的問題,會產生最大的憤怒和最大的攻擊力。這種現象是個公德匱乏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個社會腐敗的問題。一個骯臟的食品販子在販賣問題食品的問題,可能也在咒罵他吃到的垃圾食品,以及垃圾食品的制造者。
監督是必要的,設計一個合適的監督制度,至關重要。比如,飛檢制度、師生同食制度、便捷的舉報機制等。
但我的看法是,如果不能從有法可依、執法必嚴的角度來對待食品安全問題,那么食品安全問題、校園食品安全問題,是難解的。就是說,需要用法治來嚴厲懲處那些導致食品安全的人或者公司,倒逼整個社會提高誠信和道德水平。
更具可操作性的做法是,在當下鼓勵媒體做好針對校園食品安全的輿論監督,不光會更便于發現問題,而且會營造更大的輿論效果,食品安全警鐘常鳴,有利于整個社會對此時時高度重視,食品安全成為常態,久而久之,也會成為常識,并成為日常道德規則。
作者簡介:
燕志華 博士
高級記者/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輿情管理顧問
當下
國內網民和特朗普首次“合流”:蔣雨融熱點的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