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個很有意思的新聞,說法國的陣風戰斗機在國際市場上賣不出去,居然賴上中國了!
法國“陣風”戰機在今年5月的印巴空戰中遭遇滑鐵盧,徹底動搖了國際市場對這一高端裝備的信心。
實戰數據顯示,巴基斯坦空軍使用中國殲-10CE戰斗機,在超視距空戰中擊落至少3架印度空軍的“陣風”戰機,而巴方實現零損失。
這一結果直接源于技術代差:殲-10CE搭載的KLJ-7A雷達探測距離達220公里,配合霹靂-15E導彈145公里以上的射程,形成“先敵發現、先敵打擊”的優勢;
而“陣風”的雷達探測僅150公里,且其SPECTRA電子戰系統未能識別鎖定信號,飛行員僅獲1-2秒預警時間。
更致命的是,印度“萬國牌”裝備體系暴露協同短板——法制“陣風”、俄制蘇-30與以色列預警機數據鏈互不兼容,導致戰場信息割裂,而巴方依托中國ZDK-03預警機與殲-10CE構建的作戰體系,實現從探測到打擊的秒級閉環。
空戰結果引發國際軍貿市場地震。
埃及緊急取消12架“陣風”增購訂單,印尼暫停42架合同評估,轉而考察殲-10CE;克羅地亞等國亦重新權衡采購計劃。
達索公司股價暴跌12%,市值蒸發數十億歐元,CEO特拉皮耶雖堅稱“陣風優于所有中國戰機”,卻將失利歸咎于“印度飛行員操作失誤”,試圖挽回聲譽。
然而實戰效能與價格反差難以掩蓋:殲-10CE單價約4000萬美元,僅為“陣風”2.5億美元的六分之一,卻實現“降維打擊”。
印尼網民直言:“與其花81億買42架陣風,不如換200架殲-10CE”。
面對市場潰敗,法國未反思技術升級,反而炮制“中國陰謀論”。
其情報機構誣稱中國駐外武官“系統性破壞陣風銷售”,散布“虛假信息”,甚至將TikTok用戶制作的空戰視頻指為“中方操縱”。
中國國防部嚴正駁斥該指控“純屬毫無根據的謠言和誹謗”,并重申中國軍貿堅持“不破壞地區平衡、不附加政治條件、不輸出代理人戰爭”的負責任態度。中國在軍品出口上一貫謹慎、負責,每一筆軍貿都是經得起查的。
諷刺的是,法國近五年向中東沖突地區武器出口增長210%,政治捆綁式銷售與其標榜的“戰略自主”背道而馳。
法國的指控本質是政治影響力焦慮的投射。
軍售歷來是大國地緣博弈的延伸,當埃及、沙特等國轉向中式裝備時,法國擔憂的不僅是訂單流失,更是其“戰略自主”國際形象的崩塌。
然而,將中國設為假想敵實屬戰略誤判:殲-10CE的競爭力源于技術突破與體系化作戰理念——中國向巴基斯坦開放雷達源代碼、協助建立航空軟件學院,提供從預警機到導彈的全套解決方案,打破西方“只賣硬件不授戰術”的殖民式軍售邏輯。
換句話說,法國還不配作為我們的對手。
這種“技術賦能”模式,比法國對印度保密核心代碼的做法更能贏得信任。
歷史證明,軍貿市場只信奉實戰真理而非政治敘事。
上一次印巴沖突中,“陣風”的招牌被殲-10砸爛了;這一輪中法交鋒,法國人更是自取其辱,而中國負責任軍工大國的金字招牌則更加熠熠生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