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藍橡樹(ID: blue_oak ),作者:立正媽媽
不知道為什么,如今家長有種隱隱的同感:越來越不敢帶娃出門了。
從被陌生人瞪到“后背發涼”;到被鄰桌阿姨陰陽“現在的孩子真沒教養”;再到餐廳服務員委婉提醒“能不能讓孩子安靜點”;還有高鐵上只針對兒童噪音的提醒…
如果說帶娃出門是一場“西天取經”,那么九九八十一難的第一難,就是如何讓娃安靜別擾民,避免成為“厭童者”攻擊的對象。
出門遭遇的“厭童修羅場”
現在的社會,對孩子簡直是魔鬼要求,恨不得他們一出門就自動切換成“靜音乖巧”模式。但凡孩子有點活潑好動的人類幼崽本能,立馬就被貼上“熊孩子”標簽。
“厭童”歪風一吹,家長和非家長群體之間的劍拔弩張更是愈發激烈。
圍觀者覺得家長不作為,上綱上線扣“熊孩子背后必有熊家長”的帽子。家長委屈喊冤,明明想盡辦法hold住孩子那不受控的小手小腳,但架不住孩子本性,分分鐘就會成為“全民公敵”。
有朋友在小紅書上吐槽坐高鐵時的心塞遭遇:“1歲半的娃因為餓了哭了兩分鐘,全車廂的眼神像刀子。”
比這段遭遇更扎心的,是評論區里的陰陽怪氣——
“帶娃就別擠公共交通啦!”
“哭就給塞點吃的,讓他閉嘴啊!”
“沒本事管住娃,就別帶出門霍霍別人!”
“熊孩子的背后,就是熊家長慣的。”
朋友忍不住懷疑:孩子小,就不配出門了嗎?
去年,作家蘇小懶就曾因為一條帶孩子坐高鐵的微博上了熱搜。
在高鐵上,她的孩子安靜坐著,卻被乘務員兩次有針對地提醒 “管好孩子” 。當列車員發現她提出會投訴后,還突然“問候”了一句——“小心別被熱水燙傷。”
這讓人聯想到了前不久高鐵上發生的“開水燙娃”的新聞,只因女乘客因為嫌孩子太吵,居然用熱水潑他!
還有因為8個月的嬰兒發出聲音,連娃帶媽被請到售貨車廂。
于是,她在社交平臺發文說明了事情經過,表示感覺被冒犯,明確表態反對區別對待,并 呼吁公眾對嬰幼兒家庭要有包容度。
對于別人指出的“玻璃心”,“小題大做”,她也直言不諱地解釋了為何感到被冒犯。
只因“另眼相待”的提醒,猶如歧視, 會讓許多家長嘴上無語,心里憋屈。
但事件接下來的走向卻屬實讓人意想不到。這條微博讓她遭遇了激烈的網暴,不僅評論區被污言辱罵攻陷,私信里充斥著威脅恐嚇,連新書作品都被抵制。
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們不得不承認,“厭童”已經成為社會風氣中難以掩飾的浪潮。
網上言辭激烈的“厭娃宣言”比比皆是,更驚人的是點贊數還高舉不下:
“我要掐死所有在高鐵上吵吵的小孩!”
“高鐵上的小孩能聲帶全切掉嗎?”
“給孩子喂點安眠藥!”
“平等地討厭每一個小孩!”
帶娃出門,膽戰心驚。害怕娃一哭鬧,隨時可能被拍視頻發上網,配上“無良父母”、“熊孩子”的標簽,瞬間引爆輿論,變成了“厭童VS護娃”的大型罵戰。
而且,“見童生厭”的情緒不僅在網上泛濫,還擴散到現實生活中,有人呼吁效仿韓國,設置“狗和孩子禁止入內”的“無童”區。
有些酒店的家庭套房,注意事項中會強調“該房型不可攜帶兒童入住”。有些店門口直接貼出“3-13歲兒童謝絕入內”告示,理由是“店主厭童”——
“帶孩子出門感覺低人一等,生怕孩子鬧出動靜,一不留神就被網暴”……
帶娃出門,不知道從何時起,居然成為一種罪過?
我們的社會,已經到了容不下人類幼崽的地步了嗎?
不被理解的帶娃之殤
其實,而大家的“談娃色變”,也并非毫無來由的戾氣沖天,見娃生厭。而是接受不了個別熊孩子上躥下跳,影響他人,家長卻熟視無睹,不聞不問。
《澎湃新聞》曾經做過一個問卷調查——“高鐵上遇到孩童吵鬧,你最無法接受的是什么?”
82.7%的網友都選擇了“家長忽視、不進行管教”。可以說, “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長”更讓人生氣。
誠然,生活中確實存在個別缺乏管教的“熊孩子”,無法無天,全然不顧對周邊人帶來的困擾。但事實上,大部分帶孩子出門的家長,都是秉承盡可能不影響他人的原則,努力安撫自家娃。偶爾“噪音擾鄰”,內心也是萬分愧疚。
并且許多家長也身體力行,用行動來盡可能減少對他人的干擾。如有新手媽媽第一次帶孩子長途飛行,就提前給座位附近的乘客準備致歉禮品,耳塞、零食等一應俱全,比航司的服務還要體貼。
只是, 父母再充足的準備工作,都很難預防孩子突發的“出其不意”。
環球影城曾發生過一件事,有個 3歲的 小男孩在室外拉臭臭,被人拍下來傳到網上,迅速引來罵聲一片,紛紛指責孩子和家長沒素質。
但事實卻是,孩子還太小,實在憋不住,家長只能墊了紙巾,在他拉完以后收拾干凈。家長也感到狼狽不堪,但人有三急,何況是 3 歲還無法“自控”的孩子,只能出此下策,盡量減少對公共環境的影響。
但網友們卻毫無遮掩地懟著直拍,肆無忌憚地在網絡上暴露孩子的面容和私密部位,供網民們“處刑”。網暴狂歡中,全然忘了這一刀刀刺向的無辜稚子,是曾經未長大的你我。
網上也有正義之士憤怒發聲——
“養貓養狗在路上隨地大小便就能包容,卻容不下一個三歲的孩子?”
宣稱“不孕不育”的年輕人不會理解, 孩子沒有“一鍵聽話”功能。 很多時候,他們無法自控,家長也很難管控。
帶娃出門會遭遇的困難,只有親身體驗的人才知道有多心力交瘁。
《奇葩說》辯手羅淼就曾提出,如果要求家長把哭鬧的孩子帶離座位去哄,首先要提供一個安全區域,否則就像“沒有女廁所,讓女生趁男生不注意的時候去上廁所”一樣荒唐。
“厭童”還是“厭煩”?
矛盾背后的“隱形戰場”
為什么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會如此“厭童”?其實也不全然是包容度降低的問題。
帶娃出門,本質上是在爭奪公共空間的“使用權”。
成年人默認“公共場所=安靜有序”,而娃的天性就是“探索+表達”。當兩者的需求碰撞,矛盾就爆發了。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伊麗莎白·揚-布魯爾(Elisabeth Young-Bruehl) 發現——
“成年人越感到‘被圍困和沒有權力’,他們就越會對孩子感到憤怒,因為他們沒有感到被重視、尊重,甚至被愛。”
獨生子女盛行的一代,習慣了獨享資源,所以很難對另一個幼小的生命產生同理心;同時,現實經濟下行的環境中,很多年輕人就業和生活都屢遭挫敗,對社會充滿戾氣,在巨大的不安全感下,他們自顧不暇,很難對“帶娃難”這件事產生共情,更沒有辦法容忍別人的孩子給自己帶來絲毫 的 麻煩。
大環境讓他們感受不到愛,自然難以有余力去愛人。
作家河森堡發就指出,厭童說明社會上彌漫著一種“有今天無明天”的氛圍。
生養孩子需要超長線的投資,這與年輕一代“活在當下”的心態是背離的。
孩子意味著新生和希望,當決定“不婚不育保平安”,希望已經不是青年的寄托所在,那么他們眼里就只看得見自己。
恰如 法王路易十五那句名言——“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在年輕人自顧不暇的時候,“孩子是你的來時路,也是你的未來光”這種告誡之言, 已經 很難感同身受被認同。
韓國是全球第一個生育率跌破 1 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出現掛有“兒童禁入”標識的餐廳。如今全國已經有500多家餐廳和咖啡館采取了同樣的舉措。有些咖啡館甚至寫明“Yes Pets,No Kids ” ,寵物都被允許入內,卻不歡迎孩子。
在韓國,兒童的實際生活空間被瘋狂壓縮的同時,對于兒童群體的討伐和責罵也越來越多。
韓泰研究2022年針對一千名18周歲以上的男女為對象,進行了有關No Kids Zone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73%的受訪者支持設立“無兒童區”(no kids zone),反對者的比例僅占18%。
誰能想到,在韓國有小學因為召開運動會,噪音引起居民投訴,最后校方不得不讓孩子們畫了許多道歉手抄報,圍繞學校外墻張貼了一整圈,上面寫滿了“對不起,我發出了噪音”,附近居民方才悻悻作罷。
甚至還出現家長在網絡社交平臺自發道歉 ——
“我既不是幼兒園官員,也不是家長代表。我們給許多人帶來了困擾,對于那些因為噪聲而氣憤萬分的人們,我僅代表我個人向大家說對不起。”
一方面是生育率不斷下降,一方面對兒童不友好 的 狀態 日益 加劇。
最初,沒有人將這兩者的影響聯系到一起,直到牛津大學的大衛·科爾曼的話發出警告:“韓國將是第一個因人口減少而從地球上消失的國家。”
“少子危機”帶來的影響,并非只有生育率。
若不及時驅散這股陰霾,未來韓國或將面臨勞動力嚴重短缺,社會養老負擔不堪重負,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甚至衰退的困境,國家的活力與競爭力也將隨新生人口的減少而逐漸消逝 。
有同樣情況的,是深陷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二警戒線的中國。可以說, 如果厭童之風愈演愈烈,韓國的今天,就會是我國的明天。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若想克服世界最低出生率,首先就要改變這個變相拒絕兒童和養育者的社會。”
韓國基本收入黨議員龍惠仁在國會溝通館召開記者會坦言:“No Kids Zone不應該存在,真正應該存在的是First Kids Zone(兒童優先區域)!”
事實上,“厭童”這個字眼還裹挾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情緒。
成人通過對兒童的圍剿,發泄著對社會的不滿。網上那些因為孩子吵鬧引發的罵戰,雙方吵得熱火朝天,最后問題沒解決,倒讓社會多了幾分硝煙味。
河森堡在國內厭童事件中的評論中,曾用“泰森原則”指出根源所在——
“同樣的情形之下,如果人們面對的是拳王,是否還會將心中的不滿大肆宣泄出來?”
他表示, “ 如果那麻煩是泰森搞出來的,你都忍不了,那你就可以抗議。但一個人若是在公眾場合對泰森和小朋友持有不同的標準,那就說明他的抗議在公共道德之外,還混雜了其他的東西。”
一個成年人可以在地鐵上刷手機外放、可以在餐廳大聲打電話, 無人過問, 但一個娃因為好奇而尖叫,就會被貼上“沒教養”的標簽。
這個世界對娃的要求,遠比對成年人苛刻。只因孩子弱勢的身份,更容易拿捏,且尚無法為自己辯白和反擊。
當我們今日因嬰孩啼哭心生厭煩,他日是否會因殘疾人的不便皺眉,因老人行動遲緩不滿?
厭棄的種子一旦種下,偏見便會在漠視他人困境中肆意生長,將社會溫暖一點點吞噬。
正如作家蘇小懶提到的一則新聞:地鐵上,一個農民工因為身上太臟而選擇坐在地上,而非座位上,輿論對此舉紛紛贊美。
她在微博上寫道——
這不對。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是農民工哪怕身上很臟,也可以坦然地坐在他買票了,且眼前剛好有空位的座位上。
正如有嬰幼童出行的家庭,可以沒有壓力地坐在座位上,耐心地安撫著懷里的小小人兒,而不是被不斷提醒他們要離開,他們沒資格坐在那里,只有離開了,才會被贊美。
胡適就曾經說過:“ 真正的文明是對自然的敬畏,是對生命的尊重,是對財產權的保護,是對弱者的同情,是對諾言的遵守,是對正義的捍衛。一個文明的國家會讓弱者不恐懼,讓強者不囂張,讓權力不傲慢,讓社會更公平,讓惡人怕作惡,讓善人能平安。 ”
弱勢群體 理應 享有正常人的待遇。不因己弱而自卑,不因他弱而被霸凌。
只有當每個孩子都不會被視為困擾 , 每個孩子都能出門在外收獲善意,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正確引導,我們的國家才看得到明天的曙光。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