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工業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加之戰爭形勢緊迫,東部工廠西遷成為保護中國民族工業的重要舉措。這一戰略不僅保存了中國的工業基礎,也為西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奠定了基礎。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抗戰時期中國銀行投資創辦的以“發展西北經濟、提倡生產事業”為目的的工業企業,其經營活動貫穿20世紀40年代,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戰時軍需民用,有力支援了抗戰,同時在改善西北工業布局、培養技術與管理人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深遠影響,成為西北近代工業史上的重要篇章。
現存于陜西省檔案館與寶雞市檔案館的“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檔案”共計3236卷,其中,陜西省檔案館所藏1718卷以紙質檔案為主,包含部分照片;寶雞市檔案館所藏1518卷,主要涉及雍興公司在寶雞蔡家坡所設工廠檔案。這批檔案完整保存了雍興公司從創立到1949年間的原始文獻,全面展現其發展歷程,為研究中國抗戰史和近現代工業發展提供了珍貴原始史料。
戰時西遷:雍興公司的西北工業布局
雍興公司的成立與發展,與抗戰時期的“西漸運動”密切相關。1937年7 月,日本全面侵華的盧溝橋事變爆發。為保存民族工業命脈,國民政府響應社會呼吁,緊急動員組織沿海沿江工業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陸續遷入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區。這一戰略行動不僅為西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設備、人才和管理經驗,更填補了西北新型工業的空白,改變了中國民族工業的整體布局。
宋子文擔任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復公司董事函
為適應戰時社會需要,1940年3月,由時任中國銀行董事長宋子文以及中國銀行總經理宋漢章等人在香港發起,同年8月在甘肅天水正式創辦雍興公司。成立之初,公司下設各廠礦企業分布于陜西、甘肅、四川三省,合計十幾家。為了便于管理,1941年12月,雍興公司將總部從天水遷至西安。
陜西,古代屬雍州之地,中國銀行西安分行內部簡稱“雍行”,因而,它的附屬企業取名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雍興公司作為“雍行”經營副業的化身,它的高級職員基本由雍行人員充任,時任中國銀行西北區行總經理的束云章兼任雍興公司總經理。
“ 抗戰時期,雍興公司成立并迅速發展,規模宏大,實力雄厚,是當時西北地區僅次于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的工業系統。”陜西省檔案館二級主任科員李蓓蕾告訴記者。抗戰期間,雍興公司創辦的企業在陜數量眾多,包括蔡家坡紡織廠、蔡家坡動力酒精廠、蔡家坡西北機器廠、業精紡織廠、長安制革廠、長安印刷廠、益門鎮動力酒精廠、隴縣煤礦及寶雞西北運輸處等。這些企業業務范圍涉及面廣,涵蓋了棉紗、酒精、機械、煤炭、面粉、紡織、玻璃、肥皂、制藥、印刷、制革等方面,覆蓋了生產生活的多個領域,產品既滿足軍需,又供給民用,對于大力生產、支持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甘肅省政府為依法辦理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登記批示
雍興公司的產業布局緊密結合西北地區的資源優勢。得益于當地適宜的氣候條件,西北地區棉花與羊毛產量豐富且品質優良,因此雍興公司以棉毛紡織業為核心,其他產業為輔。例如,長安制革廠主要為各廠生產傳動皮帶;蔡家坡西北機器廠負責為各廠制造紡織機械及配件;為解決運輸和燃料問題,設立了寶雞運輸處、蔡家坡動力酒精廠及隴縣煤礦;長安印刷廠則為各廠提供賬冊印刷服務。各廠之間協作緊密,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產業鏈,有效緩解了戰時后方物資短缺的壓力。
戰后,隨著國民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雍興公司也進行了經營轉型:先后關停部分工廠,調整酒精廠生產重心,并新增一家紗廠。然而,由于國內戰事頻發,社會政治、經濟形勢持續惡化,雍興公司各廠礦生產經營舉步維艱,發展逐漸停滯。1948年4月,雍興公司開始拆遷設備,籌備撤離;同年12月,總公司遷至上海,標志著其在西北工業史上的篇章告一段落。
工業援戰:蔡家坡三大廠的抗戰貢獻
據《肇基之路——寶雞近代民族工商業發展歷程》記載,雍興公司主要經營棉紡織業,由于資本雄厚,原棉有中國銀行所屬的中國棉業公司做后盾,收棉打包機構據點很多,豫陜一帶的好棉絕大部分都落到了雍興公司的打包廠。依托這一優勢,雍興公司自1940年成立后的短短三年內,便在陜西的西安、咸陽、寶雞、蔡家坡、虢鎮和甘肅的蘭州等地先后經辦了十三個廠礦,成為新中國成立前西北最大的壟斷資本企業。
1940年,雍興公司收購了濟南成通紡織公司自制未完的半成品棉紡織機6000錠,隨即在蔡家坡火車站東側征地400余畝,投資300萬元籌建蔡家坡紡織廠。同期,在火車站以北,磧雍原下征地200多畝,同步建設蔡家坡西北機器廠與蔡家坡動力酒精廠。1942年,這三座工廠幾乎同時開工,幾千畝的土地變成了工廠,上萬名隨遷人員和當地百姓成為工人,形成了后來廣為人知的“蔡三廠”,這三座工廠的發展狀況成為雍興在陜西所設各廠發展狀況的縮影。
作為雍興公司在寶雞的龍頭企業,蔡家坡紡織廠充分利用西北地區豐富的棉花資源,采取“邊籌建、邊修配、邊投產”的快速推進策略,于1941年11月1日試車投產,次年1月正式開工。由于戰時后方紗布極度緊缺,該廠生產的棉紗自1942年8月起全部由軍需局統制。1943年,其年產量已達約5000件,全部供應軍民所需。至1944年底,該廠即發展成為擁有紡紗機1.02萬錠、每月可產二十支及十六支棉紗七百件上下的大廠。抗戰勝利后,該廠計劃進一步擴充至3萬至6萬紗錠,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員工規模達1200余人,年產“太白積雪”牌棉紗1.1766萬件。
孫鏡清關于匯報近期工作情形給束云章的函
為保障紡織業的設備需求,雍興公司于1941年1月籌建專門修造紡織機械的配套企業——蔡家坡西北機器廠,3月動工,4月即開始為蔡家坡紡織廠修配半成品紡紗機,同時為蔡家坡動力酒精廠研制酒精蒸餾設備等。至7月底,該廠已全面承擔雍興公司下屬各廠的機械修配任務,實現產值24.5萬元。1943年到1945年是其主要發展時期,除修造紡織機械外,該廠還研制生產了許多自用設備,使生產能力不斷擴大。抗戰勝利前,該廠已擁有各種生產設備260余臺,職工800多名,具備全程紡織機械制造能力。1949年7月解放軍接管時,該廠仍有408名員工、144臺設備,建筑面積達19,284平方米。
為解決戰時汽油短缺問題,雍興公司在蔡家坡同步建設了動力酒精廠,以酒精替代汽油供應雍興公司西北運輸處的120輛卡車的動力用油。該廠于1941年12月正式開工,初期日產量達800加侖(95%濃度)。 1942年,為降低成本,該廠改用液體發酵直接蒸餾,酒精產量有所減少,年產量為222,000加侖,所產酒精自11月起即歸軍政部第一交通分處統制。1945年,隨著汽油供應恢復,酒精廠停產并轉型為面粉廠,采用西北機器廠自制的大型面粉機,日產面粉500袋,同時兼營醬油、味精、食醋等調味品,以滿足公司及市場需求。
蔡家坡動力酒精廠開業許可證
抗戰期間,雍興公司下屬各廠為后方軍民提供了大量棉紗、酒精、面粉等緊缺物資。據1944年4月14日《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籌設經過及最近概況》記載,其90%以上的產品由政府統購,對支持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雍興公司是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戰時政治經濟的產物,其發展經營狀況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戰爭的進程和時局的轉換,但使陜西的工業水平在短短十年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為日后陜西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陜西省檔案館四級調研員張一諾告訴記者。
企業典范:先進模式引領西部工業發展
抗戰時期,盡管辦廠環境異常艱難,雍興公司卻展現出非凡實力,在西部工業發展中獨樹一幟。作為戰時西北地區工業發展的典范,其嚴密緊湊的組織結構、科學嚴謹的考核辦法,大幅超越同時期企業經營水平。
在組織架構上,《試論抗戰時期雍興公司在西北地區的發展》一文詳細闡述:董事長由董事會選出,實際由中國銀行董事長兼任,代表董事會行使職權,由董事會聘任總經理,其下設協理二人,總經理外出時,指定一人代行職權。經理、協理之下,分設四室,總秘書室、總營業室、總稽核室,另有總工程師一人,其下無機構,每室設總、副負責二人,其下有專員,專員之下有辦事員,在辦事員之下有助員,最低為雇員,隨時招考而來,雖然可以升級為職員,但不得列入職員之中。
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照片檔案:工人制造模型
職員考核方面,總經理束云章尤為重視員工個人品德,講話中反復強調嚴苛要求,反對職員討小老婆、嫖妓、發生不正當男女關系,力推一夫一妻制,從公司到各廠礦嚴格執行,違者不論職位高低立即開除。對賭博、酗酒行為也零容忍,初犯不予晉級加薪,再犯降級降薪,三犯開除。工作考核采取評分制,年總分90分以上晉級加薪,80分以上晉級,70分以上加薪,70分以下不加薪,60分以上者告誡;凡有一次不及60分記過一次,接連三年者開除。職工全年無缺勤,年終加發一個月不請假獎金;請假一天扣三分之一,兩天扣三分之二,超三天無獎。婚喪假期未超過規定且提前回來者仍得全月獎,超過一天則無獎;全體職工全年可享14天不扣薪假期,但不得過假期。
人才培養上,1942年雍興公司在蔡家坡(今西北機器廠六村)創辦私立雍興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由西北機器廠經理吳本蕃任校長,設紡織、機械兩科,歷經五屆,招生超300人,先后在校畢業200余人,多分派至本公司各廠及中國銀行所屬的重慶豫豐、合川紗廠服務。同時,為解決“蔡三廠”員工子弟上學問題,1942年秋先在蔡家坡扶輪中學(鐵路中學)附設一班學生代培,1943年自辦“私立蔡家坡雍興三廠員工子弟小學”,在蔡家坡紡織廠設本校、西北機器廠設分校;1946年1月,經陜西省教育廳批準,更名“岐山縣私立雍興小學”;1948年9月,校址遷入高職校內,通稱“三廠小學”,新中國成立后各廠獨立辦學。這些教育投入不僅解決了員工后顧之憂,更為企業持續發展儲備了人才資源。
雍興公司擁有十多個子公司、多所自辦院校,財力雄厚,頗得政府扶持,在整個西部地區占據壟斷性地位,公司無論從組織、薪酬、激勵、福利等各項制度,還是公司架構來說,都給民國時期西部地區的民營企業帶去了先進的概念與運營模式。“雍興公司通過人才、技術甚至文化的交流、運作理念的輸出與交換,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同行業其他公司的共同發展與進步,為后來關中商業圈及隴海鐵路沿線工業帶的形成,起到了先導作用。”李蓓蕾說。
以史為鑒:雍興經驗的當代啟示
新中國成立后,雍興公司所轄的各種企業紛紛被收編國有,如:蔡家坡紡織廠轉變為陜棉九廠,蔡家坡西北機器廠轉變為國營西北機器廠(709廠),蔡家坡動力酒精廠轉變為西北人民面粉廠,業精紡織廠轉變為西北有色地質冶金機械廠等等,繼續為國家和人民創造必不可少的生產生活用品。其創辦的雍興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于1950年遷至咸陽,歷經數次更名,最終華麗轉身為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陜西乃至全國裝備制造業、服裝紡織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回溯雍興公司的發展歷程,在陜甘、西北乃至中國近代工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工業領域的先輩們雖未身處硝煙彌漫的前線,卻在西北大后方開辟出另一片“戰場”。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先鋒力量,憑借過人的智慧與必勝信念投身經濟抗戰。面對西北地區資源匱乏、技術落后等重重困境,他們以實業為武器,創辦工廠、發展產業,不僅顯著提升了戰時物資供給能力,更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推動工、農、林、牧業全面進步。
作為抗戰時期大后方實體工業的典型代表,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徹底改寫了陜西近代工業的落后局面,搭建起現代工業發展的堅實框架。其帶來的技術人才與先進管理經驗,拉動了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等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為抗戰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檔案”的卷宗深處,一頁頁泛黃的財務報表、一張張斑駁的技術圖紙、一份份詳實的會議記錄,真實記錄了工業先輩們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訴說著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動人篇章,同時也為現代企業制度在近代中國的實踐提供了獨特的研究樣本。
“ 這些歷史檔案至今仍發揮著重要價值,無論是研究中國抗戰史、近代經濟史,還是探索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脈絡,它們都是當之無愧的‘活化石’。”李蓓蕾表示。其蘊含的管理智慧與區域經濟發展經驗,為當代產業轉型、企業創新及地方經濟規劃提供著深遠的啟示,尤其在陜西高質量發展的今天,雍興檔案所承載的開拓精神與務實理念,依然閃爍著歷久彌新的光芒。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 劉青 張惠妹
(本版圖片由陜西省檔案館提供)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王越美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