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2國聯手棄權,和美、以等產生分歧
日前,據聯合國網站消息,第79屆聯大以116票贊成、12票棄權、2票反對通過了一份關于阿富汗局勢的決議草案。其中,中國、俄羅斯、印度、伊朗等12國投了棄權票,以色列和美國投了反對票。
中國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在發言中指出,決議草案仍有一定改進空間,一些重要意見未能得到采納和體現,敦促國際社會全面客觀看待阿富汗局勢。
這次關于阿富汗問題的決議表決,中國、俄羅斯、印度、伊朗等國家難得默契了一次,選擇同時棄權。這次的心照不宣,哪是什么巧合?分明是新興國家第一次形成集體意志,反對西方利用民主化和人權標準,對阿富汗的內政進行軍事干預。在全球治理的牌桌上,向西方主導的地緣規則發起挑戰。這一次,游戲也該改改玩法了!
而美國和以色列投反對票,則是對這種失控的局面的恐慌。自從美軍在塔利班的反攻中倉皇撤離后,如今又想依靠安理會決議,繼續用“人權高于主權”的老把戲,對阿富汗進行政治操控。可惜自從見識到西方國家的雙重標準后,現在沒多少人買賬了!
同時,在資源分配領域,新興國家集團和西方也存在分歧。阿富汗有1400萬噸銅礦石、3.6億噸鐵礦和豐富的稀土資源。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之前能源投資因戰爭爛尾,而新興國家則選擇和阿富汗進行能源合作。俄羅斯率先進行技術合作和投資,印度也重啟了赫爾曼德省的鐵礦勘探計劃,中國計劃修建從阿富汗阿姆河氣田至新疆的輸氣管道,這些動作和西方形成鮮明對比,瞬間高下立判。
還有,物流通道的博弈也同樣激烈。阿富汗地處中亞、南亞、西亞交匯處,是連接"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的關鍵節點。中國修建喀布爾-白沙瓦鐵路,把中巴經濟走廊往阿富汗邊境延伸。俄羅斯則推動"南北走廊"計劃,意圖打破能源依賴。這些布局和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撞車,而那張棄權票,就是新興國家拒絕為舊秩序背書的明確表態。
此外,反恐策略也不同。中俄等新興國家更注重區域合作和對話,將反恐視為阿富汗穩定的重點,反對西方將反恐問題地緣政治化;西方國家則是為了地緣控制而反恐,美國撤軍時遺留價值850億美元武器,西方將塔利班視為恐怖組織,忽視其近年和極端勢力的切割的表現。
02 從槍桿子到錢袋子,權力進行重構
喀布爾機場的爆炸聲早已消散,但中、俄等國和美國在阿富汗的較量從未停止,只是戰場從軍事基地,轉移到外交談判桌。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潰敗,說明單極霸權時代開始終結,而中、俄等國的策略,正勾勒出多極化世界的雛形。
俄羅斯的搶灘登陸策略玩得可溜了,效果非常顯著。去年9月,隨著塔利班重新掌權,俄羅斯宣布準備建立外交關系。緊接著,俄羅斯和阿富汗進行能源合作,簽署油氣勘探備忘錄,計劃開發阿富汗的天然氣資源。更關鍵的是,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已和塔利班達成協議,把阿富汗拉進區域物流網。這種以承認換資源的務實打法,讓俄羅斯在美軍撤走后的權力真空期,搶占了先機。
中國的區域整合方案,更像下一盤大棋。今年3月,中國外交部推動召開阿富汗鄰國外長會,促成伊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六國簽署《喀布爾經濟合作宣言》,把阿富汗問題的主導權還給地區國家,實行"去中心化"的治理思路。按照協定,中國將投資5億美元修復喀布爾至坎大哈的公路。這些舉措看似是經濟合作,實則是悄悄改規矩,重塑區域秩序。
美國的“影子戰爭”策略,則有些黔驢技窮。美軍撤走后,代理人戰爭越來越不管用。去年12月,美國支持的反塔武裝想搶薩爾普勒省的鋰礦,結果被當地部落武裝和塔利班聯合圍剿,最后灰溜溜撤走。更打臉的是,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拒絕給阿富汗提供特別提款權,凍結其海外資產,卻攔不住中國搞人道主義援助,也擋不住俄羅斯跟塔利班進行貿易,美元霸權正在加速瓦解。
03 結語
這場投票背后的深層意義,是舊的權力符號在褪色,新的秩序陣痛中緩慢成形。當西方還在糾沿用制裁-施壓-政權更迭的老套路時,中、俄、印等新興國家已走出了一條對話-合作-共同發展的新路徑。中、俄、印、伊投下的棄權票,不是中立的逃避,而是對舊秩序的否定、對新未來的期許。
當坎大哈的商人能將葡萄干運往上海,當阿富汗的孩子們能走進重建的學校,那時世界將會看到,真正的大國影響力,是和各國人民共建美好未來。歷史的車輪終將朝著符合多數國家利益的方向前進,這才是這場無聲博弈的終極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