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放在手中不過幾百克;但對于某些人來說,它藏著數千萬年的地質密碼,蘊含著整個區域的能源秘密,甚至關乎城市安全與國家戰略。于是,便有人愿意走進荒原戈壁、鉆入高原凍土,為這些“沉默的證據”尋找答案。
這并不是探險小說的情節,而是真實上演在我國地學領域里的日常。
而這樣一群人中,有很多,來自成都理工大學。這所“地學湘軍”的主力院校,在歲月的沉淀與專業的深耕中,孕育出多個國家級一流專業與科研高地,尤其是在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領域,站上了全國乃至世界學術與實踐的制高點。
從“找礦先鋒”到“雙一流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的國字號擔當。提起成都理工大學的“王牌”,首推“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這個專業不,該學科不僅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更是在2024年軟科排名中,全國排名第3。
這個專業背后的故事,也是一部地質強國的奮斗史。上世紀50年代,成都理工人帶著鐵錘羅盤奔赴川藏青藏無人區,為新中國繪制第一版“地下地圖”;如今,學院聚焦“深地探測”“綠色礦山”“頁巖氣開發”等國家急需技術,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中心研究基地等高能級平臺。該專業牽頭完成的“南方復雜山地頁巖氣富集與開發”項目,破解了我國頁巖氣資源開發的“卡脖子”難題。范宣梅教授團隊研發全球首個地震誘發滑坡近實時智能預測模型。
更令人敬佩的是,這些科研成果不只是留在論文中,而是直接應用于實際。“中石化川南頁巖氣基地”等重大工程應用該技術,年產值超百億元,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堅實保障。地震預測模型應用于已實際應用于全球10余次強震中,包括日本北海道地震、尼泊爾地震、我國九寨溝地震等全球多次強震的應急響應中,模型預測準確率達到80%以上,同比外國模型準確率提高20%。
成為綠色守望者,做出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成都樣本”。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生態環保已成為區域發展的關鍵詞。成都理工大學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及其相關專業,也在國家層面脫穎而出,成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與教育部特色專業。
這個專業群不僅研究“如何讓污染更少”,更關注“如何讓生態更持久”。近年來,學校與生態環境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共建“西南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承擔多項長江上游水生態保護與流域治理項目。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成都理工學子團隊以“基于納米纖維材料的重金屬去除技術”獲得國家特等獎,項目已被某環保企業采納用于工業廢水處理工藝。
這并非偶然,而是這個學校的“綠色綜合力”的寫照:技術扎實,視野全球,落地有聲。
一所大學的王牌,不只是專業,而是對“國家”的回答方式。為什么說“王牌專業”不僅是一張牌面,而是一種“回答”?因為成都理工大學的這些王牌學科,在每一次災難、每一場挑戰中,都不是“置身事外”。
2008年汶川地震,成都理工師生第一時間進入震區,參與余震評估與地質災害監測;2020年四川冕寧特大泥石流,學校地災團隊通宵作圖,提供了最早期的次生災害研判圖。專業即責任,課堂即國土,學術即實干。
這才是成都理工大學真正的“王牌”所在。
有的大學教你看世界,有的大學教你“看見地層下的世界”。
在成都理工大學,地質不僅是學科,更是視角;環境不僅是知識,更是信仰。它在每一次國家關鍵時刻、行業升級拐點、生態安全戰線上,它總是能站出來,發出自己的專業之聲。
選擇成都理工大學,當你也愿意在巖石里發現信仰,在泥土中挖掘答案,也許,就該從這里出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